• 学院新闻
  • 首页  学院新闻
    • 2021.11.28
      美国普衡律师事务所合伙人、93级法制史专业硕士研究生我极少失眠,昨天莫名地夜不能寐。又想起李老师,悲从中来。自阿栗告知李老师走了,已有一周。半梦半醒间,总有八个字在脑海中浮现: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用这八个字来追忆大师贤人或许已略滥情,李老师或许也未必是在学术史上留得下浓墨重彩的人物。但我觉得这八个字是对李老师最熨贴的描述。李老师当然不是仙风道骨的出世之人。八十年代初,百废待兴。他和叶孝信老师、董世忠老师共同担起复旦法律系的复系重任,共同构筑起复旦法律系/法学院在其后二三十年间的脊梁。自九十年代初始,李老师也有了各种社会头衔、职务:法律系系主任之外,九三学社上海副主委、上海高院副院长、上海参事室主任,等等。但真当得起先生之风的则是他一以贯之的品格与趣味。李老师是有趣的。第一次见到他应该是90年代初他给我们法律本科89级上香港法的课。当时他刚从借调去的新华社香港分社—一个特殊的时代产物—回到复旦。他穿了一件大红T恤、大裤衩,今天很难想象的大学教授装束。黝黑的皮肤、健硕而富态的身材使得他除了最后几年显出少许老态外,几十年几乎容颜未改。具体讲了什么真不记得了,但清晰地记得他的课逻辑清晰,趣味盎
    • 2021.11.27
      2021年11月25日,根据上级疫情防控应急处置机制相关要求,江湾校区(含学生生活园区)开展闭环管理工作,严格落实相关人员和环境筛查及相应的防控措施。立即响应,迅速行动法学院党委11月25日上午接到疫情防控通知,第一时间建立学院应急工作组,学院党委先后召开应急工作组会议、教职工支部及学科组负责人会议,分条线分类别有条不紊进行相关部署。当日中午,全力开启了在院师生的各项应急保障工作。井然有序,不慌不乱学院应急工作组积极响应学校防疫要求,分条线开展相关工作,分成了教学科研组、紧急联络组、综合物资保障组和学生专项组。教学科研组梳理接下来2天将会涉及的所有课程和科研工作,组织教师开展线上课程以保障正常教学工作,做好相关会议的应急安排工作;紧急联络组通过电话方式确认教职工行程,排摸解决教职工返校的困难与需求,并做好慰问、引导工作;综合物资保障组以行政支部为一线主力,各支部学科组志愿者教师为后援支持,紧急盘点学院现有物资,集中采购所需物资,保障全院师生的基本生活;学生专项组同步进行学生返校情况与困难排摸,引导有序返校,筹措相关物资、搭建临时住所等。学生志愿者也积极行动,戴桁宇等建立了第一个“江湾互
    • 2021.12.03
      张乃根(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法学院国际法专业博士生导师)德高望重的老院长李昌道教授永远离开我们了,令人无比悲痛。此时此刻,回想我自1983年9月考入复旦大学刚恢复建立的法律学系攻读法学硕士学位,李昌道教授为我和几位同窗讲授外国法制史,至今近40年,我亲身感受他老人家的渊博学识和为人之道,心情难以平静。李昌道教授无论在教学岗位,兢兢业业,教书育人,还是两度临危受命,先后担任法律学系第二任主任和单一法学院首任院长,克己奉公,善于谋划,埋头苦干,为改革开放后复旦大学的法学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值得后辈永远铭记。一,学识渊博,教书育人的著名法学家和教育家李昌道教授是国内研究外国法制史,尤其是美国宪法史的著名学者。他有关美国宪法的专著曾获得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市社科优秀著作奖,这在当时上海乃至全国法学界,屈指可数。李教授给我们讲课时,以大量第一手历史文件为基础,指导我们研究美国最高法院解释宪法的判例,以此学习理解美国“活的”宪法,并要求我们实事求是比较不同社会制度的宪法。在他指导下,我的课程论文以美国联邦制下通过司法解释跨州商业条款,建立全美统一市场为研
    • 2021.12.03
      爸爸1931年6月23日,出生于上海市。原籍江苏吴县。1956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毕业。后一直从事法学教学,研究工作。曾担任立法工作,司法工作和政府实职,还担任过不少社会兼职。2008年正式退休至今。前16年在华东政法学院任教,后35年在复旦大学任教。我闭目一想,爸爸好像就在眼前。爸爸十分勤奋,一生忙碌,而且越老越忙,但他永无悔言,笑脸迎对。他十分注重计划,一年,一周,一天,他都有安排,忙而不乱。对待家,爸爸十分关心,体贴。只要能办的,事无巨细,他都亲自去办。真是操劳一生。他很幽默,所以有些误会,小节,往往在一笑之间,便消失了。爸爸的一生经历了很多的事情,有顺利,有逆境,有高潮,有暗流。但这一切,给我很多启发,教我如何做人,为事,对己,对人,对公,对私,对上,对下。爸爸,你走了,对你的爱永远在我心中。祝愿爸爸一路走好!
    • 2021.11.24
      郭建(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曾任复旦大学法律系副主任、法学院副院长。)惊闻李昌道老师去世,一时间有很多感触,但却又不知从何说起,只能回顾与李老师相处的一些片段镜头。近40年前进复旦法律系攻读法律史研究生时,就认识了李昌道老师。一年级和本科生一起听了一个学期李老师开的外国法制史课程,李老师那洪亮的嗓音,流畅的表述,劲头十足的授课态度,至今犹在眼前浮现。课后往往和李老师一起骑自行车回家,走过大柏树以及两侧还是农田的东体育会路,一路闲谈,直到祥德路口分手。当时李老师住在祥德路原来财经学院宿舍的一栋筒子楼的底层,去他家几次请教问题,要走过一个昏暗的走道,随时提防两边住户的小煤球炉子。夏天时,李老师家的房间很闷热,他又怕热,上下各开一个电风扇吹着,挥汗奋笔疾书。李老师就在那种环境里完成了后来得到过上海社科奖的《美国宪法史稿》初稿。这是李老师在外国法制史领域的重要贡献。留校任教后,和李老师的接触更多,得到了更多的教诲。李老师的治学一直注重经世致用。因为种种原因,我们复旦法律系在长达十多年的时间里,只有法律史这一个硕士点。李老师很早就将原来的“外国法制史”方向改为“外国法律制度”方向,这样一来,专业的
    • 2021.11.24
      2021年11月20日下午,在手机上看到李老师女儿李芮姐姐发来的关于李老师去世的信息时,完全难以置信。因为前不久当李芮姐姐跟我说李老师“就是想回上海”,但由于疫情的影响,她没办法拿到签证时,我还跟她说“20国集团峰会马上就要开了,看看会不会在这方面协调出一些新的举措。现在这样的状况肯定不是长久之计。”没想到李老师竟然没等到回上海的那一天。李芮姐姐同时还发来了李老师对自己后事的嘱托。在把这个消息转告给复旦法学院王志强院长和徐瑾书记之后,我又跟市政府参事室的才华副主任和在上海市高院工作、也是李老师学生的余冬爱庭长取得了联系,告知了这一情况。因为李老师也曾在这两个单位担任领导。同时,我又告知了为李老师那本《长日留痕》写过序的沈国明老师以及李老师的众多学生。由于李老师任职的地方较多,特别是1991年担任市高院副院长,后来又担任市政府参事室主任,相关的手续不像现在这样规范。学院以及学校有关方面的领导费了不少周折才把相关情况理清楚,并于21日下午正式对外发布了讣告。到徐瑾书记约我,让我写些回忆李老师的文字时,我发现虽然心里觉得这么多年来要说、也想说的东西很多,但自己的脑子里一片茫然,思绪凌乱,竟然
    • 2021.11.22
      怀念李昌道先生董茂云(2021.11.21)11月20日下午2点24分,收到李昌道先生女儿的微信,“董老师,我爸爸走了”,我大脑一片空白,9月10日还与先生一起参加了“李昌道学术思想研讨会”(线下线上结合,我与先生均视频参会),8月2日还有过长时间的视频电话聊天。那时先生面色红润、心情愉快、侃侃而谈,今天想起,犹如就在眼前。我于1984年夏天到复旦工作,先生于2008年在复旦退休。我有幸与先生做了长达24年的同事,更有幸成为先生长达30多年的学生和忘年交。先生是我的学术领路人,是我的人生导师。先生是法学教授,又曾任复旦大学法律系系主任、法学院院长,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副主委,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高级法官、副院长,上海市政府参事室主任,上海市仲裁委主任。在我眼里,先生始终是一位标准的学者,是一位和蔼可亲、提携青年的资深学者,是一位十分善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者,是一位德艺双馨的法学家,是我国当代一位真正的学术大师。先生的学术经历可谓“长、宽、多、高”。所谓“长”,就是先生从事法学研究活动持续时间长,从20多岁至90岁,经历了60多年。所谓“宽”,就是先生进行法学研究涉及面宽,研
    • 2021.11.22
      2021年11月20日下午1时44分,我收到一条让我不愿相信的信息,敬爱的恩师李昌道先生的女儿李芮姐发来“志强,我爸爸走了。”人生引路人,慈祥忘年交我急切拨通越洋电话,芮姐证实了噩耗,恩师因病,经抢救无效,于2021年11月19日20点22分(加拿大时间)在加拿大温哥华综合医院不幸逝世,享年九十岁。实在太突然了,就在11月9日,我录制了1986年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微信发给芮姐,“方便时放给恩师听听,谢谢!”。次日,北京时间11月10日凌晨2时14分,芮姐手机发来恩师时长10秒的语音“歌声嘹亮,光明的大道就在你的脚下。”声音依然洪亮,这是我聆听了35年的熟悉的声音,那么亲切,那么温暖,那么难忘!恩师74岁著有《长日留痕》,74岁到90岁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致辞文稿拟汇总出版,作为续集,恩师亲笔定名为《长日如一》,出版社已经纳入出版计划。11月16日,我再次拨打越洋电话,恩师思路清晰,还风趣地说了一句,“我麻烦侬地方蛮多额”。何曾预料,这次通话竟成永别!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阻隔,恩师在异国他乡回程难返,今年6月度过90周岁生日后期盼明年早日回国,重返复旦宿舍楼。恩师20
    • 2021.11.20
      2021年11月16日下午,法学院教职工党支部与各学科组联合开展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会议,切实用全会精神凝聚发展共识,坚定理想信念,共谋学科发展,把学习效果转化为发展实效。国际法支部及其学科组围绕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进行学习交流,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金海燕出席此次专题会议。支部副书记梁咏介绍了本次会议召开的背景,并表示作为共产党员要注意不断对标,不断自我革命和自我提升。树立正确的党史观,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并在所学领域积极教学、科研和提供咨政成果。未来我们将坚守理论创新、坚守独立自主、坚守胸怀天下,积极以所学报国。最后金海燕副书记发言,他表示认真学好党的创新理论是法学院教师队伍思想建设的关键,在真懂真信中坚定理想信念,国际法的学科建设要有自己的特色,充分利用地域优势,要有忧患意识意识也要有信心,以党建引领推动学科高质量的发展。法理法史党支部及其学科组围绕十九届六中全会进行了深入学习。支部书记杨晓畅向在座老师们解读了十九届六中全会的背景,并表示作为肩负教书育人使命的党员教师,更需学史明志,勿忘初心,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理解中国共产党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
    • 2021.11.20
      总结百年奋斗经验,再绘千秋伟业宏图。2021年11月8日至11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在11月12日上午举行了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复旦大学法学院学子自发学习《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积极收看新闻发布会,聆听中共中央介绍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掀起学习热潮。振奋人心,同看十九届六中全会发布会彪炳史册,初心如磐。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是在重大历史关头召开的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11月12日上午10时,中共中央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全会强调“两个确立”,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概括和阐述,是《决议》的突出亮点和重大贡献;《决议》以“十个坚持”总结了党百年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向史而新,热议我党百年奋斗重大意义百年恰是风华正茂,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能够让我们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回望百年赶考路,我院学子感受颇深。陈予安法学院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