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院新闻
  • 首页  学院新闻
    • 2021.12.03
      爸爸1931年6月23日,出生于上海市。原籍江苏吴县。1956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毕业。后一直从事法学教学,研究工作。曾担任立法工作,司法工作和政府实职,还担任过不少社会兼职。2008年正式退休至今。前16年在华东政法学院任教,后35年在复旦大学任教。我闭目一想,爸爸好像就在眼前。爸爸十分勤奋,一生忙碌,而且越老越忙,但他永无悔言,笑脸迎对。他十分注重计划,一年,一周,一天,他都有安排,忙而不乱。对待家,爸爸十分关心,体贴。只要能办的,事无巨细,他都亲自去办。真是操劳一生。他很幽默,所以有些误会,小节,往往在一笑之间,便消失了。爸爸的一生经历了很多的事情,有顺利,有逆境,有高潮,有暗流。但这一切,给我很多启发,教我如何做人,为事,对己,对人,对公,对私,对上,对下。爸爸,你走了,对你的爱永远在我心中。祝愿爸爸一路走好!
    • 2021.11.24
      郭建(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曾任复旦大学法律系副主任、法学院副院长。)惊闻李昌道老师去世,一时间有很多感触,但却又不知从何说起,只能回顾与李老师相处的一些片段镜头。近40年前进复旦法律系攻读法律史研究生时,就认识了李昌道老师。一年级和本科生一起听了一个学期李老师开的外国法制史课程,李老师那洪亮的嗓音,流畅的表述,劲头十足的授课态度,至今犹在眼前浮现。课后往往和李老师一起骑自行车回家,走过大柏树以及两侧还是农田的东体育会路,一路闲谈,直到祥德路口分手。当时李老师住在祥德路原来财经学院宿舍的一栋筒子楼的底层,去他家几次请教问题,要走过一个昏暗的走道,随时提防两边住户的小煤球炉子。夏天时,李老师家的房间很闷热,他又怕热,上下各开一个电风扇吹着,挥汗奋笔疾书。李老师就在那种环境里完成了后来得到过上海社科奖的《美国宪法史稿》初稿。这是李老师在外国法制史领域的重要贡献。留校任教后,和李老师的接触更多,得到了更多的教诲。李老师的治学一直注重经世致用。因为种种原因,我们复旦法律系在长达十多年的时间里,只有法律史这一个硕士点。李老师很早就将原来的“外国法制史”方向改为“外国法律制度”方向,这样一来,专业的
    • 2021.11.24
      2021年11月20日下午,在手机上看到李老师女儿李芮姐姐发来的关于李老师去世的信息时,完全难以置信。因为前不久当李芮姐姐跟我说李老师“就是想回上海”,但由于疫情的影响,她没办法拿到签证时,我还跟她说“20国集团峰会马上就要开了,看看会不会在这方面协调出一些新的举措。现在这样的状况肯定不是长久之计。”没想到李老师竟然没等到回上海的那一天。李芮姐姐同时还发来了李老师对自己后事的嘱托。在把这个消息转告给复旦法学院王志强院长和徐瑾书记之后,我又跟市政府参事室的才华副主任和在上海市高院工作、也是李老师学生的余冬爱庭长取得了联系,告知了这一情况。因为李老师也曾在这两个单位担任领导。同时,我又告知了为李老师那本《长日留痕》写过序的沈国明老师以及李老师的众多学生。由于李老师任职的地方较多,特别是1991年担任市高院副院长,后来又担任市政府参事室主任,相关的手续不像现在这样规范。学院以及学校有关方面的领导费了不少周折才把相关情况理清楚,并于21日下午正式对外发布了讣告。到徐瑾书记约我,让我写些回忆李老师的文字时,我发现虽然心里觉得这么多年来要说、也想说的东西很多,但自己的脑子里一片茫然,思绪凌乱,竟然
    • 2021.11.22
      怀念李昌道先生董茂云(2021.11.21)11月20日下午2点24分,收到李昌道先生女儿的微信,“董老师,我爸爸走了”,我大脑一片空白,9月10日还与先生一起参加了“李昌道学术思想研讨会”(线下线上结合,我与先生均视频参会),8月2日还有过长时间的视频电话聊天。那时先生面色红润、心情愉快、侃侃而谈,今天想起,犹如就在眼前。我于1984年夏天到复旦工作,先生于2008年在复旦退休。我有幸与先生做了长达24年的同事,更有幸成为先生长达30多年的学生和忘年交。先生是我的学术领路人,是我的人生导师。先生是法学教授,又曾任复旦大学法律系系主任、法学院院长,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副主委,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高级法官、副院长,上海市政府参事室主任,上海市仲裁委主任。在我眼里,先生始终是一位标准的学者,是一位和蔼可亲、提携青年的资深学者,是一位十分善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者,是一位德艺双馨的法学家,是我国当代一位真正的学术大师。先生的学术经历可谓“长、宽、多、高”。所谓“长”,就是先生从事法学研究活动持续时间长,从20多岁至90岁,经历了60多年。所谓“宽”,就是先生进行法学研究涉及面宽,研
    • 2021.11.22
      2021年11月20日下午1时44分,我收到一条让我不愿相信的信息,敬爱的恩师李昌道先生的女儿李芮姐发来“志强,我爸爸走了。”人生引路人,慈祥忘年交我急切拨通越洋电话,芮姐证实了噩耗,恩师因病,经抢救无效,于2021年11月19日20点22分(加拿大时间)在加拿大温哥华综合医院不幸逝世,享年九十岁。实在太突然了,就在11月9日,我录制了1986年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微信发给芮姐,“方便时放给恩师听听,谢谢!”。次日,北京时间11月10日凌晨2时14分,芮姐手机发来恩师时长10秒的语音“歌声嘹亮,光明的大道就在你的脚下。”声音依然洪亮,这是我聆听了35年的熟悉的声音,那么亲切,那么温暖,那么难忘!恩师74岁著有《长日留痕》,74岁到90岁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致辞文稿拟汇总出版,作为续集,恩师亲笔定名为《长日如一》,出版社已经纳入出版计划。11月16日,我再次拨打越洋电话,恩师思路清晰,还风趣地说了一句,“我麻烦侬地方蛮多额”。何曾预料,这次通话竟成永别!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阻隔,恩师在异国他乡回程难返,今年6月度过90周岁生日后期盼明年早日回国,重返复旦宿舍楼。恩师20
    • 2021.11.20
      2021年11月16日下午,法学院教职工党支部与各学科组联合开展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会议,切实用全会精神凝聚发展共识,坚定理想信念,共谋学科发展,把学习效果转化为发展实效。国际法支部及其学科组围绕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进行学习交流,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金海燕出席此次专题会议。支部副书记梁咏介绍了本次会议召开的背景,并表示作为共产党员要注意不断对标,不断自我革命和自我提升。树立正确的党史观,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并在所学领域积极教学、科研和提供咨政成果。未来我们将坚守理论创新、坚守独立自主、坚守胸怀天下,积极以所学报国。最后金海燕副书记发言,他表示认真学好党的创新理论是法学院教师队伍思想建设的关键,在真懂真信中坚定理想信念,国际法的学科建设要有自己的特色,充分利用地域优势,要有忧患意识意识也要有信心,以党建引领推动学科高质量的发展。法理法史党支部及其学科组围绕十九届六中全会进行了深入学习。支部书记杨晓畅向在座老师们解读了十九届六中全会的背景,并表示作为肩负教书育人使命的党员教师,更需学史明志,勿忘初心,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理解中国共产党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
    • 2021.11.20
      总结百年奋斗经验,再绘千秋伟业宏图。2021年11月8日至11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在11月12日上午举行了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复旦大学法学院学子自发学习《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积极收看新闻发布会,聆听中共中央介绍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掀起学习热潮。振奋人心,同看十九届六中全会发布会彪炳史册,初心如磐。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是在重大历史关头召开的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11月12日上午10时,中共中央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全会强调“两个确立”,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概括和阐述,是《决议》的突出亮点和重大贡献;《决议》以“十个坚持”总结了党百年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向史而新,热议我党百年奋斗重大意义百年恰是风华正茂,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能够让我们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回望百年赶考路,我院学子感受颇深。陈予安法学院20
    • 2021.11.04
      2021年11月2日下午,“意识形态建设与社会科学繁荣”讲座在复旦大学廖凯原法学楼102会议室成功举办。讲座由原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社科院党委书记潘世伟教授主讲,法学院院长王志强教授主持。复旦大学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陈玉刚以及法学院全体教师出席了本次讲座。潘世伟教授首先强调,中国的社会科学理论发展到了非常关键的时刻,在未来三十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需要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论证、理论说明和理论指引。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高校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并理解自己身处于伟大时代,正确认识今天的中国,关注思想源头。潘教授指出,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具有原创性,科学研究不能仅局限于西方国家的理念经验,中国人文科学学者需要更加努力地研究中国目前变革背后的规律,预判中国未来的变化。随后,潘世伟教授谈及如何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问题。潘教授表示,意识形态是一种客观的现实,任何一个国家都存在着社会意识形态。很多同志对于意识形态问题存在误判,认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应该是非意识形态化的,需要对这种想法进行反思。在今天的中国,意识形态问题绝无可能回避,且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这是一个关键且紧迫
    • 2021.10.21
      今天(10月21日)上午,复旦大学与苏州中院法学科研合作备忘录签约仪式在苏州国际商事法庭举行。复旦大学法学院院长王志强,苏州中院党组书记、院长徐清宇出席活动并致辞。复旦大学法学院,是久负盛名的法学科研重镇和法律人才培养基地。在近百年的辉煌发展历程中,汇聚了许多在学术界、实务界都卓有建树的法学专家,培养了大批奋斗在新时代法治工作一线的优秀人才,并先后获批设立了“复合型”“涉外型”等两个教育部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建立法学科研合作机制,对于充分发挥复旦大学雄厚的学术资源优势、深度挖掘苏州法院丰富的司法资源“富矿”,推动法学院与法院更加紧密有效对接,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法学研讨、司法实践、人才培养等方面广泛开展合作,建立定期交流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加强沟通联络,定期通报各自在法学理论和司法实务领域的最新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并相互为对方利用己方科研与实践资源尽可能地提供便利。下一步,双方将进一步深化合作交流,秉承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理念,协力搭建专家学者与法院干警交流互鉴的桥梁,拓宽法学理论研究和司法审判实务融合共进的通道,把法学研究平台、法学教育课堂和司法审判一
    • 2021.10.18
      近日,我院潘伟杰教授就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内容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并在2021年10月15日《新闻联播》栏目中播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铿锵有力的话语振奋人心,广大干部群众表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党领导人民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化对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实践证明,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