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研动态
  • 首页  学术研究  科研动态
    • 2022.03.09
      2022年3月4日晚,由复旦大学法学院主办的复旦跨国公司法律论坛第三十二期——“跨国公司社会责任的国际私法问题”讲座在线上会议室成功举行。本次讲座由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教授杜涛主讲,由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马忠法担任评议人,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陈力主持了本次讲座。来自复旦大学校内外的许多师生和实务界人士参加了此次讲座。杜涛教授首先从新疆棉花事件谈起。HM公司抵制新疆棉花事件表明,近年来随着反全球化浪潮的兴起,国际社会出现追究跨国公司社会责任的运动和风潮。比如荷兰壳牌公司被诉侵犯人身健康权、环境权,阿迪达斯被诉侵犯劳动权等。对跨国公司起诉的国际法依据主要体现在传统国际人权法、区域性国际人权公约以及一些国际软法中。近年,这些国际软法有向硬法转变的趋势。2014年人权理事会《在国际人权法中规范跨国公司和其他工商企业活动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书》中,跨国公司企业责任的责任主体、责任内容、跨国公司母国对子公司的管辖义务三个方面均在不同程度上扩大。在国际私法涉及企业社会责任的问题中,引起最大争议的就是管辖权。美国、英国与欧盟的国内法管辖权依据各不相同。杜涛教授详细介绍了涉及欧盟管辖权的《布鲁塞尔条例I》
    • 2022.02.14
      2022年2月9-12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与世界贸易组织(WTO)主办线上第四届亚洲知识产权与创新会议。复旦大学特聘教授,校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张乃根出席并作专题发言。本届会议共有20多个专题,一百多位来自亚洲及其他地区国家的知识产权专家学者发言。张乃根教授在第一天开幕式后的《知识产权与新冠疫苗》作专题发言。张乃根教授的发言题目是《作为全球公共产品的新冠疫苗及其知识产权》,中国于2020年3月最先在20国集团特别峰会上提出应将研发成功并可安全有效使用的新冠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并在当年5月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上进一步提出有能力生产新冠疫苗的国家以“可及性”、“可担负性”(accessibility、affordability)的条件向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及最不发达国家和地区提供疫苗。世界卫生组织已批准9种疫苗紧急使用,包括中国的国药与科兴2种疫苗。中国除了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供1.88亿支疫苗和1亿美元捐款,还通过捐款、出口和联合生产向120个国家或国际组织提供了20亿支疫苗,真正将新冠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然而,围绕新冠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是否需要知识产权保护,这两年来在
    • 2022.01.14
      2022年1月7日晚,由复旦大学法学院主办的复旦跨国公司法律论坛第三十一期——“金融法域外适用背景下的跨境执法获取数据制度”讲座在线上会议室成功举行。本次讲座由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副教授郭华春主讲,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副研究员孙南翔担任评议人,复旦大学法学院师资博士后蒋超翊主持了本次讲座。来自复旦大学校内外的许多师生和实务界人士参加了此次讲座。郭华春副教授以数据的弱地域性引发的执法管辖权确定难题为起点,结合我国跨境获取数据的“攻防”双重政策,深入剖析当前金融法域外适用背景下跨境执法获取数据所面临的困境。随后,郭老师立足于金融数据有别于一般数据的特殊性和金融数据跨境流动的必要性,针对我国如何构建跨境执法获取金融数据的路径阐述了个人见解。鉴于传统的政府间执法模式无法适应数字化时代下数据快速流动的客观现实,郭老师认为应当通过构建数据分类分级机制来加强对数据的保护,并认为我国可以采取公私合作路径提高跨境执法获取金融数据的效率。在评议和讨论环节,孙南翔老师赞成郭老师以跨境获取金融数据为切入点,研究金融法域外适用问题,并认为这一研究契合我国当前的涉外法治实践。孙老师强调,执法机构直接向私
    • 2022.01.07
      2021年12月30日晚,由复旦大学法学院主办的复旦跨国公司法律论坛第三十期——“从滴滴事件看中概股跨境上市风险与监管改革”讲座在线上会议室成功举行。本次讲座由华东政法大学国际金融法律学院教授、中国证券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冷静担任主讲人,由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洪艳蓉担任评议人,复旦大学法学院蔡从燕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来自复旦大学校内外的许多师生和实务界人士参加了此次讲座。以滴滴赴美上市为个案,冷静教授深入剖析了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冷老师认为,这些困难和挑战不仅源于两国市场规律、法律规则的不同,也源于中美社会治理模式和政治逻辑的差异,更由于近年来美国肆意采取、实施打压中国企业,企图阻挠中国发展的错误政策。其后,冷老师详尽分析了中国企业赴美上市面临的中国和美国监管政策的新发展,以及中国企业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市场风险和政治风险。冷老师进一步从境内企业海外融资的境内监管逻辑、中美“双重合规”的实现等角度提出独到的见解,强调国内企业在寻求充分利用国际资本市场的同时要切实遵守中国有关数据安全的法律。在评议和讨论环节,洪艳蓉副教授从多个角度剖析了境内企业海外上市相关法律政策。从金融市
    • 2021.12.31
      2021年12月24日晚,由复旦大学法学院主办的复旦跨国公司法律论坛第二十九期——“跨国技术公司参与数字货币跨境支付及其监管”讲座在线上会议室成功举行。本次讲座由厦门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陈欣担任主讲人,由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副教授郭华春、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许多奇担任评议人,复旦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中国国际投资仲裁常设论坛副秘书长梁咏主持了本次讲座。来自复旦大学校内外的许多师生和实务界人士参加了此次讲座。陈老师首先概述了作为当前电子支付领域的技术创新,数字货币极大地促进了跨境支付便利化,比如央行数字货币、比特币、数字稳定币等,并且多国已承认私人数字货币(如瑞波币和Diem等数字稳定币)可作为支付工具。随后,陈老师对比了数字货币清算程序与传统国际支付清算程序,认为数字货币在清算职能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是对加强监管也提出了一定要求。当前,以美国和英国的私人数字货币清算系统规则为例,对数字货币跨境支付的监管主要依托“审查通过+持续监管”模式实现。因此,陈老师认为,跨国技术公司可以在私人数字货币领域和央行数字货币领域同时参与跨境支付,比如,在私人数字货币领域,跨国公司可以积极与监管机构、外汇交易商及
    • 2021.12.23
      2021年12月14日,中国法学会网站公布了《关于第九届“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拟获奖作品的公示》。根据中国法学会网站公示,第九届“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共有312件作品进入初评,经专家评委评审后,有101件作品入围终评。最终,经过评审专家分组评审、单独打分、记名投票等环节,产生了拟获奖作品。其中,一等奖作品2件(论文1篇,专著1部)、二等奖作品6件、三等奖作品9件、提名奖作品14件。我院教师袁国何、葛江虬的科研成果分别获二等奖和三等奖。“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评选活动由中国法学会主办、中国法学会董必武法学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会承办,面向未满40周岁的青年法学法律工作者在评奖年度前三年内正式出版或公开发表的作品。评奖坚持问题导向、理论联系实际,旨在鼓励、引导广大青年法学法律工作者从我国国情和实际出发,深化法学研究和理论创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创新发展,进一步促进我国青年法学人才成长机制的创新和完善。“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自2013年创办以来,已举办了8届,本年度为第九届评选活动。《诈骗罪中的处分意识:必要性及判别》针对以财产处分自动化、电子化及新型支付方式普
    • 2021.12.21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2021年12月18日,由复旦大学法学院、复旦大学中国金融法治研究院、国际经济行政法圆桌论坛主办,复旦大学法学院国际经济行政法团队承办的“统筹推进国内法治与涉外法治:全球化与金融规制法·上海峰会”成功召开。复旦法学院徐瑾书记、王志强院长、杜宇副院长、杜仪方院长助理以及钟妮副书记等领导参加本次会议。本次峰会采用线上形式,围绕“全球化与金融规制法”主题,深入探讨全球化与跨境金融监管、国际化背景下的绿色金融法治保障、数字科技金融助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修改研究、浦东新区法规中关涉金融规制事项研究、国际经济行政法视域下的金融行政规制等具体议题。来自司法部、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上海金融法院、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上海市长兴岛管委会、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新加坡管理大学、伦敦国际仲裁院、大成律师事务所、美国普衡律师事务所、北京市世泽律师事务所、上海协力律师事务所、上海圣知林律师事务所、安可(北京)咨询有限公司、上海法嘉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等政研商社机构的专家学者
    • 2021.12.21
      2021年12月19日上午,应我院“空域协调治理的机制变革与法治保护”研究团队邀请,中国法学会航空法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东方航空集团总法律顾问、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法务总监、数据保护官郭俊秀通过在线会议形式带来了“民航业的发展趋势与中国航空法律制度的完善”的专题讲座。讲座由法学院院长王志强教授致欢迎词,法学院副院长李世刚教授主持。讲座中,郭俊秀会长首先表示航空产业是国家着力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航空业是一个大有可为的朝阳产业。11月4日习近平主席向2021年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的贺信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航运业发展和国际合作的高度重视。上海已经初步建成亚太大型国际航空枢纽,还是是中国民用飞机制造总部所在地,同时还设有上海国际航空仲裁院。因此上海是学习、研究和实践民航法的全球最佳地。郭俊秀会长热忱地欢迎来自复旦的老师、同学们加入航空法学习实践者的大家庭。郭俊秀会长主要从“《民用航空法》积极推动了我国民航运输的发展”、“《民用航空法》建立我国航空公司运行的基本法律制度”、“民航业的发展趋势与中国民航法律制度的完善”三个部分来展开今天的主题。郭俊秀会长指出,《民用航空法》的施行,一方面为打造中国民
    • 2021.12.20
      2021年12月17日,应复旦大学法学院的邀请,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副教授汪诸豪作了“排除合理怀疑证明标准的多重考察:历史、法理与实证”的线上讲座。复旦大学法学院讲师杨依担任主持人,复旦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熊浩、副教授赖骏楠和讲师严益州担任与谈人。首先,汪老师立足历史维度介绍了排除合理怀疑证明标准的起源和定义。排除合理怀疑制度是美国司法体系的基石性的理论制度,在联邦和各州的司法实践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对于该标准现存的三种不同理论,汪老师认为,虽然其中之一的“陪审团控制论”受到了大多数人认同,但该理论并非处于绝对统治地位,三种理论是从不同侧面具体解释了证明标准之诞生。“排除合理怀疑”目前虽没有明确的定义:1850年,LemuelShaw法官提出了“moralcertainty”的定义,用以区分于数学和逻辑上的绝对确定性(absolutecertainty)。然而,1994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Victorv.Nebraska案中,彻底否决了Shaw法官的定义,但没有给出新的官方定义,为后续实践带来了操作层面的困难。针对民间流行的量化定义——当证明达到90%-95%的高概率时,则达到了排除合
    • 2021.12.20
      2021年12月17日晚,由复旦大学法学院主办的复旦跨国公司法律论坛第二十八期——“跨境银行破产与处置的法律问题”讲座在线上会议室成功举行。本次讲座由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讲师、荷兰莱顿大学法学博士郭帅担任主讲人,由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院长、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会副会长孔庆江教授担任评议人,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复旦大学中国金融法治研究院执行院长季立刚主持了本次讲座。来自复旦大学校内外的许多师生和实务界人士旁听了此次讲座。郭老师首先以雷曼兄弟和美国国际集团破产案件为引,指出处置机关应介入濒临破产危机银行的运营,以防跨国银行破产冲击全球金融稳定,并精炼地概括了当前国际上通行的银行处置措施,如自救、转让、暂时中止等。其次,郭老师简述了美国《多德-弗兰克法案》和欧盟的《银行恢复和处置指令》、《单一处置机制条例》等域外立法,以概览域外破产银行处置措施。同时,根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和包商银行破产案件解析中国对破产银行的处置措施。郭老师结合对国内外银行处置立法的分析,提出多种国际合作模式,以解决目前缺乏统一的跨境银行破产和处置框架问题。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院长孔庆江教授,对郭帅老师的报告做了评议。他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