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研动态
  • 首页  学术研究  科研动态
    • 2023.04.28
      2023年4月25日下午,由我院主办的“春秋公法:文明论视野下的今文经学与‘国际法’”讲座于法学院301会议室顺利举办。本次讲座由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博士后研究员栾兆星老师主讲,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特聘副研究员、港澳台法研究所所长邱唐老师和复旦大学法学院青年副研究员叶会成老师担任与谈人,复旦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赖骏楠老师担任主持人。参会师生围绕主讲人的报告内容展开了充分讨论。栾兆星老师首先就研究背景进行介绍。在西方殖民扩张、中西文明发生激烈碰撞的十九世纪,中国旧有的建立在朝贡体系之上的文明论显然已不再适用。在经历一系列外交屈辱之后,中国知识分子不得不开始重视并重新思考象征新的世界文明秩序的国际法。其中,以康有为首的维新派以儒学经典《春秋》释绎国际公法的提议尤其瞩目。由此便引出本次报告的核心问题:维新派为何主张以《春秋》会通公法?他们是如何将《春秋》与国际公法贯通起来的?以及维新派人士所建构的春秋公法具有何种意蕴和价值?接下来的报告内容分为四个主要部分。第一,《春秋》所具有的公法维度。在维新派看来,《春秋》在体例和架构层面类似于西方公法,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上的普适性。第二,维新派以《春秋》之义
    • 2023.03.30
      2023年3月25日,复旦大学法学院主办的《格劳秀斯国际法思想与国际法(学)史研讨会》在202会议室及线上成功举办。陈力副院长代表复旦大学法学院致辞,向与会嘉宾表示衷心感谢。二十多名国内资深国际法学者及知名青年学者线下参会,深入探讨了格劳秀斯国际法思想。来自国内各高校、各实务机构的近两百余名师生线上观看、参与了此次研讨会。副院长陈力教授在致辞中首先热烈欢迎各位嘉宾在百忙中抽空与会,并借此机会对各位长期以来对复旦大学国际法学科的关心支持表示诚挚的谢意。陈力教授指出,国际法学史以及国际法哲学思想已经成为近年来国际法研究中的一门显学。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之下,探寻作为国际法鼻祖的格劳秀斯及其国际法理论和实践就显得意义非凡。陈力教授十分期待本次研讨会取得丰硕成果。本次研讨会的主旨报告分为四个议题,分别由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管建强教授,复旦大学法学院蔡从燕教授,复旦大学法学院龚柏华教授,以及复旦大学法学院马忠法教授主持。议题一和议题二均围绕“格劳秀斯国际法思想”展开。复旦大学法学院特聘教授张乃根就《格劳秀斯学术传统的研究与再思考》、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教授杨泽伟就《格劳秀斯国际法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 2023.03.29
      2023年3月24日晚,由我院主办的“国际法视角下的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问题”讲座开讲。本次讲座由教育部国家重大人才计划特聘教授、法学博士、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杨泽伟教授主讲,我院张乃根教授担任主持人,龚柏华教授担任评议人。近180位复旦大学校内外师生、实务界人士在线上、线下参与了本次讲座。讲座从“一带一路”倡议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入手,探讨了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国际法解读与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建议及其风险防范等四个方面的内容。杨泽伟教授首先介绍了“一带一路”倡议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的趋势,指出“一带一路”是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也是世界上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合作带;是一项深思熟虑、谋定而后动的国家顶级外交战略和对外合作倡议,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也是中国向全球提供的公共产品。“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今,我国“一带一路”投资大幅度增加,我国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在加快,近年来公有经济与非公经济控股主体的对外直接投资齐头并进,尤其是近年来无论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还是中国共产党
    • 2023.03.23
      2023年3月7日,第二十四期“复旦大学法学院—盈科学术午餐会”在廖凯原法学楼202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期午餐会由唐应茂老师围绕“庭审直播是否影响法院的审判中立性”做主题报告。与谈人侯健老师、段厚省老师、主持人班天可老师和其他参会师生围绕主讲人的报告内容进行提问并展开了充分讨论。一、主讲人报告环节(一)研究问题唐应茂老师从英美等国家关于庭审直播的实践争论以及学术讨论引入了此次报告的主题—庭审直播是否影响法院的审判中立性。并指出,在大众传媒时代,一方面庭审直播有利于提高司法透明度,落实司法责任制,实现“司法可视正义”;但另一方面庭审直播可能会影响诉讼参与者的行为和法院的司法裁决。在1981年钱德勒诉佛罗里达案(Chandlerv.Florida)中,波特·斯图尔特(PotterStewart)法官,以及雨果·布莱克(HugoBlack)法官、威廉·布伦南(WilliamBrennan)法官和拜伦·怀特(ByronWhite)法官强调说:“庭审直播所固有的风险是,对报道和直播的关注可能对参与者行为和审判的公平性产生不利影响,但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行为或审判的公平性受到了怎样的影响。”(二)制度背
    • 2023.03.18
      2023年3月15日晚六点,由赵健博士进行的题为“国际商事仲裁:全球趋势与中国应对”的讲座如期举办。赵健博士目前担任中伦律师事务所高级顾问,曾任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院副院长等职务,在国际仲裁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本次讲座由陈力老师主持,刘桂强老师和刘央老师作为与谈人,参会师生围绕主讲人的报告内容展开了充分讨论。讲座从晚近国际商事仲裁发展趋势入手,探讨了晚近国际商事仲裁发展成因,并提出了对加快新时代中国国际仲裁中心建设的建议与展望。讲座首先介绍了晚近国际商事仲裁发展趋势。赵健博士点明了当前国际商事仲裁格局“东升西降”的整体态势,并指出国际商事仲裁趋向人本化、信息化、与其他争端解决方式融合化的特点,在更为开放包容、更趋透明的进程中,环保绿色转型的特征也渐露端倪。讲座中,赵健博士生动地结合自身执业经验展开讲述,如谈及仲裁信息化时,赵健博士分享了自己在贸仲的工作经历——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之下探索线上仲裁及其配套规则,真实而立体地展现了国际商事仲裁与科技结合的实践。对于上述发展趋势背后的成因,赵健博士也从经济发展、商事仲裁的国际主义、商人社会对仲裁发展的终极力量、科技革命的催化、世纪疫情的
    • 2023.02.17
      2023年1月14日至15日,复旦大学法学院主办的《中国国际法研究的守正与创新研讨会》在202会议室及线上成功举办。陈志敏副校长、王志强院长先后代表复旦大学及法学院致辞,向与会嘉宾表示衷心感谢。联合国国际法院法官薛捍勤教授、中国国际法学会会长黄进教授和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委员黄惠康教授等三十多名国内资深国际法学者及知名青年学者与会,以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指导思想,深入探讨中国国际法理论研究的守正与创新。陈校长在致辞中首先指出,本次会议的召开是对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积极响应,在新时代对“中国国际法研究的守正与创新”进行深入研讨是非常及时和重要的。长期以来,复旦大学高度重视国际问题研究与法学等学科的建设发展并致力于为开展大国外交、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作出学界贡献。今后,复旦大学也将继续充分发挥科研保障作用,与各位同仁携手努力,促进涉外法治研究。最后,陈校长表示本次与会嘉宾都是中国国际法学界的代表性学者,希望本次研讨能给参会嘉宾带来更多启发。王志强院长在致辞中首先热烈欢迎各位嘉宾新年伊始,在百忙中抽空与会,并借此机会对各位长期以来对复旦大学国际法学科的关心支持表示诚挚的谢意,也十分期待本次高端研
    • 2022.12.28
      2022年11月至12月,由复旦大学法学院刑法学科主办、上海汉盛律师事务所协办的复旦“刑法之道”系列学术讲座顺利举办并圆满落幕。本系列讲座以“比较刑法思维的养成与实践”为主题,由五场讲座组成,详细报告了以德、法、日、英、美为代表的域外刑事制度、刑事实践以及比较法的研究与写作方法。第一讲:法官法律发现的方法与标准——以中德关于诈骗罪司法实务比较为切入点2022年11月12日晚,复旦大学法学院“刑法之道”系列讲座正式开讲,复旦大学法学院汪明亮教授发表了开幕致辞,对系列讲座的主讲人、评议人、参与人、工作人员以及上海汉盛律师事务所表示了感谢,并指出,本次系列讲座涉及面广,着重运用比较刑法思维研讨刑法学科中的前沿问题与热点问题,能够增益同学们的学术能力。(汪明亮教授致辞)第一讲的主题为“法官法律发现的方法和与标准——以中德关于诈骗罪司法实务比较为切入点”,由德国慕尼黑大学法学院博士候选人陈晰主讲,南京大学法学院马春晓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助理研究员喻浩东博士、德国汉堡大学法学院刘赫博士和上海汉盛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杨帆律师评议,由复旦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法学院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毕海燕主持
    • 2022.12.27
      主讲人:付玉明,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教授、《法律科学》副主编与谈人:徐凌波,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与谈人:张永强,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主持人:杜宇,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2022年12月17日晚,由复旦大学法学院刑法学科主办、上海汉盛律师事务所协办的复旦“刑法之道”系列学术讲座第五讲顺利开讲,寓示着“刑法之道”系列讲座的圆满落幕。本次讲座的主题为“刑法学的比较法研究与写作”,由《法律科学》副主编、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付玉明教授主讲,南京大学法学院徐凌波副教授与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张永强副教授与谈,由复旦大学法学院杜宇教授主持。讲座伊始,杜宇教授简要说明了本次讲座的背景,分别介绍了主讲人和与谈人,并总结了“刑法之道”系列讲座的主旨和历次主题。(杜宇教授主持)一、主讲环节付玉明教授首先说明了近代西学东渐对人文社科学术理论的影响,他指出,西方现代刑法学体系为中国刑法学研究提供了知识给养、确立了学术体系并树立了学术规范,这是比较法研究最初的由来和意义。付玉明教授从两个层面——宏观的法学研究范式与微观的法学论文写作方法——展开论述。(付玉明教授主讲)(一)法学研究的范式转换:从比较借鉴到自主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