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讲座回顾】复旦跨国法论坛第四十二期:多边主义、“天下”与国际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规范价值

发布日期: 2023年05月22日


2023年5月11日晚,由安杰世泽律师事务所资助、复旦大学法学院主办的复旦跨国法论坛第四十二期“多边主义、‘天下’与国际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规范价值”讲座在线上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由中山大学法学院黄瑶教授主讲,复旦大学法学院蔡从燕教授担任评议人,复旦大学法学院刘思竹老师主持了本次讲座。来自复旦大学校内外的师生与实务界人士参加了此次讲座。

黄老师以“多边主义”“天下”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三个概念为切入点,认为作为应然概念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代表了中国对历史的评判、对现状的认识和对未来的愿景,并由此体现出它的价值。随后,黄老师分析了当前中国国际法观念遭受一些质疑的原因,认为重要症结在于中国传统的“天下观”被误解为“威斯特伐利亚”秩序的反义词。对于中国“天下观”的误解是一些外国学者未能充分理解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原因。

黄老师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试图超越单纯的民族国家范式和“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而强调人类而非纯粹国家的共同体。然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并未否定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也非重复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念,重要原因是,国家主权平等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起点与核心。

最后,黄老师分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影响国际法的具体路径。黄老师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秉持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多边主义,提供了一种应对国际社会面临的一系列难题的思路。黄老师总结道:作为正在发展且内涵丰富的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需要更细致、多维的法律表达和实践。

蔡老师对黄老师的报告做了细致评论,认为“多边主义”“天下”为阐述和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正确视角。蔡老师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是指国家的共同体,其首要的功能与价值是强化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念赋予“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丰富的内涵,但不能回避其中与现行国际法相冲突的部分。捍卫“多边主义”证明了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式。

在讨论环节,黄老师针对听众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做了细致回答。本场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