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新闻
  • 首页  学院新闻  最新新闻
    • 2021.12.06
      2021年12月4日,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第34届年会在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顺利举办。本次年会主题为“国际法与涉外法的历史变迁”。来自全国各高校与科研院所的两百余位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参加本次盛会。开幕式由华东政法大学李秀清教授主持,华东政法大学党委书记郭为禄教授和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会长何勤华教授分别致辞。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第三十四届年会主会场参会学者合影在本届年会上,经选举产生新一届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理事会、常务理事和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及副秘书长。华东政法大学何勤华教授当选为新一任会长。我院赵立行教授当选为副会长,王伟教授当选为常务理事。我院史大晓副教授、赖骏楠副教授当选为理事。参加线下会议的新一届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会长、副会长、常务理事合影(会长何勤华教授左6,副会长赵立行教授右5,常务理事王伟教授左4)。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于1982年成立,是民政部注册登记、教育部领导的全国一级学会,在法律史学界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与影响力。赵立行教授与会留影赵立行,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导。长期致力于外国法律史、欧洲中世纪史的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世界历史》、《史
    • 2021.12.03
      李昌道教授一直关心青年学子的学习和成长,退休后依然通过各种方式来鼓励和支持法学院的青年学生们。为了秉承先生志愿,培养更多优秀青年法学人才,由李昌道教授的学生等发起、设立了复旦大学“李昌道学术基金”,下设复旦大学法学院本科生“李昌道宪法学奖学金”。当李昌道教授逝世的消息传来,我院学子悲痛不已,纷纷追思悼念。让我们通过部分学子笔下诚挚感人的文字,来沉痛悼念和深切缅怀李昌道教授。李昌道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法学家,2018年复旦大学“李昌道宪法学奖学金”活动征稿时,我正值大四上学期,因大三下学期曾修读过比较宪法课程,并拥有一定的研究兴趣与知识积累,我便抱着尝试的心理,以宪法对商业言论的保护为主题撰写了论文,投稿到组委会,获得三等奖,让我倍感惊喜,它在我即将结束的本科生涯中留下学术的种子。三年后的今天,我已决心在法学领域内继续深造,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回头再看,非常感谢母校举办“李昌道宪法学奖学金”活动,给我以莫大的鼓励,无形中助推我走上学术之路,希望日后自己能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绵薄之力,堪以告慰。(严晓悦,曾获2018年“李昌道宪法学奖学金”三等奖。)大一宪法课时的拙作有机会参与李昌道宪法学奖学金的
    • 2021.12.03
      为进一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法学院法理法史支部联合民商法经济法支部开展“回望百年成就,弘扬抗战精神”的主题党日活动,参观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和上海吴淞炮台湾公园,学习研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支部党员实地参观聆听讲解,认真观看《艰苦卓绝—上海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主题展,深入了解上海人民14年抗日斗争全历程的史实,感受上海抗日战争的峥嵘岁月和光辉记忆,认识上海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的巨大牺牲和伟大贡献。通过参观馆内文物、影像资料,党员们着重学习了两次淞沪战役时期中国军队和各界民众同仇敌忾、浴血奋战的英勇事迹。“一·二八淞沪抗战”中,中国军队以英勇的流血牺牲精神吹响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前哨;“八·一三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凝聚了“纵使战到一兵一枪,亦绝不终止抗战”的共识。两次战役都展现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随后,支部党员来到炮台湿地公园,进一步学习“一·二八”淞沪抗战中十九路军在此地奋勇抗战的英雄事迹。适逢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召开,支部党员在短暂参观后开展了以“回望百年成就,弘扬抗战精神”为主题的支部联合学习研讨。法理法史支部书记杨晓
    • 2021.11.29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沉痛悼念李昌道老师上海市联合律师事务所荣誉主任、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原副会长、上海市律师协会原会长近日惊悉李昌道先生逝世,不胜哀恸。作为我国著名的法学家和法学教育家,先生精治外国法制史、美国宪法史,为学界所景仰。先生曾在华东政法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法所、复旦大学任教,担任复旦大学法学院首任院长,并出任过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主任、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先生一生勤奋治学、老而弥笃;道德文章、堪称楷模;诲人不倦,桃李芬芳。细数我和李昌道先生之间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我的学生时代。在就读大学本科时,我就有幸聆听先生讲授外国法制史,大师风范,受益非浅;后就读外国法制史研究生时,先生又是我的导师,引我们入研究之门,授业解惑,深受其惠。从事律师职业之后,我因工作原因再次与李昌道先生产生了交集。2001年9月,我有幸当选成为上海第一位由专职律师担任的律协会长,并于2001至2004年期间主持上海律协的管理工作。在任期间,我提出“以人为本,服务为先,优化环境,开拓创新”的十六字工作方针,并通过“引外智、借外力”的方式,邀请中国法学泰斗江平教授等知名法学专家担任律协顾问,以助力律师行业
    • 2021.11.28
      美国普衡律师事务所合伙人、93级法制史专业硕士研究生我极少失眠,昨天莫名地夜不能寐。又想起李老师,悲从中来。自阿栗告知李老师走了,已有一周。半梦半醒间,总有八个字在脑海中浮现: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用这八个字来追忆大师贤人或许已略滥情,李老师或许也未必是在学术史上留得下浓墨重彩的人物。但我觉得这八个字是对李老师最熨贴的描述。李老师当然不是仙风道骨的出世之人。八十年代初,百废待兴。他和叶孝信老师、董世忠老师共同担起复旦法律系的复系重任,共同构筑起复旦法律系/法学院在其后二三十年间的脊梁。自九十年代初始,李老师也有了各种社会头衔、职务:法律系系主任之外,九三学社上海副主委、上海高院副院长、上海参事室主任,等等。但真当得起先生之风的则是他一以贯之的品格与趣味。李老师是有趣的。第一次见到他应该是90年代初他给我们法律本科89级上香港法的课。当时他刚从借调去的新华社香港分社—一个特殊的时代产物—回到复旦。他穿了一件大红T恤、大裤衩,今天很难想象的大学教授装束。黝黑的皮肤、健硕而富态的身材使得他除了最后几年显出少许老态外,几十年几乎容颜未改。具体讲了什么真不记得了,但清晰地记得他的课逻辑清晰,趣味盎
    • 2021.11.27
      2021年11月25日,根据上级疫情防控应急处置机制相关要求,江湾校区(含学生生活园区)开展闭环管理工作,严格落实相关人员和环境筛查及相应的防控措施。立即响应,迅速行动法学院党委11月25日上午接到疫情防控通知,第一时间建立学院应急工作组,学院党委先后召开应急工作组会议、教职工支部及学科组负责人会议,分条线分类别有条不紊进行相关部署。当日中午,全力开启了在院师生的各项应急保障工作。井然有序,不慌不乱学院应急工作组积极响应学校防疫要求,分条线开展相关工作,分成了教学科研组、紧急联络组、综合物资保障组和学生专项组。教学科研组梳理接下来2天将会涉及的所有课程和科研工作,组织教师开展线上课程以保障正常教学工作,做好相关会议的应急安排工作;紧急联络组通过电话方式确认教职工行程,排摸解决教职工返校的困难与需求,并做好慰问、引导工作;综合物资保障组以行政支部为一线主力,各支部学科组志愿者教师为后援支持,紧急盘点学院现有物资,集中采购所需物资,保障全院师生的基本生活;学生专项组同步进行学生返校情况与困难排摸,引导有序返校,筹措相关物资、搭建临时住所等。学生志愿者也积极行动,戴桁宇等建立了第一个“江湾互
    • 2021.12.03
      张乃根(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法学院国际法专业博士生导师)德高望重的老院长李昌道教授永远离开我们了,令人无比悲痛。此时此刻,回想我自1983年9月考入复旦大学刚恢复建立的法律学系攻读法学硕士学位,李昌道教授为我和几位同窗讲授外国法制史,至今近40年,我亲身感受他老人家的渊博学识和为人之道,心情难以平静。李昌道教授无论在教学岗位,兢兢业业,教书育人,还是两度临危受命,先后担任法律学系第二任主任和单一法学院首任院长,克己奉公,善于谋划,埋头苦干,为改革开放后复旦大学的法学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值得后辈永远铭记。一,学识渊博,教书育人的著名法学家和教育家李昌道教授是国内研究外国法制史,尤其是美国宪法史的著名学者。他有关美国宪法的专著曾获得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市社科优秀著作奖,这在当时上海乃至全国法学界,屈指可数。李教授给我们讲课时,以大量第一手历史文件为基础,指导我们研究美国最高法院解释宪法的判例,以此学习理解美国“活的”宪法,并要求我们实事求是比较不同社会制度的宪法。在他指导下,我的课程论文以美国联邦制下通过司法解释跨州商业条款,建立全美统一市场为研
    • 2021.12.03
      爸爸1931年6月23日,出生于上海市。原籍江苏吴县。1956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毕业。后一直从事法学教学,研究工作。曾担任立法工作,司法工作和政府实职,还担任过不少社会兼职。2008年正式退休至今。前16年在华东政法学院任教,后35年在复旦大学任教。我闭目一想,爸爸好像就在眼前。爸爸十分勤奋,一生忙碌,而且越老越忙,但他永无悔言,笑脸迎对。他十分注重计划,一年,一周,一天,他都有安排,忙而不乱。对待家,爸爸十分关心,体贴。只要能办的,事无巨细,他都亲自去办。真是操劳一生。他很幽默,所以有些误会,小节,往往在一笑之间,便消失了。爸爸的一生经历了很多的事情,有顺利,有逆境,有高潮,有暗流。但这一切,给我很多启发,教我如何做人,为事,对己,对人,对公,对私,对上,对下。爸爸,你走了,对你的爱永远在我心中。祝愿爸爸一路走好!
    • 2021.11.24
      郭建(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曾任复旦大学法律系副主任、法学院副院长。)惊闻李昌道老师去世,一时间有很多感触,但却又不知从何说起,只能回顾与李老师相处的一些片段镜头。近40年前进复旦法律系攻读法律史研究生时,就认识了李昌道老师。一年级和本科生一起听了一个学期李老师开的外国法制史课程,李老师那洪亮的嗓音,流畅的表述,劲头十足的授课态度,至今犹在眼前浮现。课后往往和李老师一起骑自行车回家,走过大柏树以及两侧还是农田的东体育会路,一路闲谈,直到祥德路口分手。当时李老师住在祥德路原来财经学院宿舍的一栋筒子楼的底层,去他家几次请教问题,要走过一个昏暗的走道,随时提防两边住户的小煤球炉子。夏天时,李老师家的房间很闷热,他又怕热,上下各开一个电风扇吹着,挥汗奋笔疾书。李老师就在那种环境里完成了后来得到过上海社科奖的《美国宪法史稿》初稿。这是李老师在外国法制史领域的重要贡献。留校任教后,和李老师的接触更多,得到了更多的教诲。李老师的治学一直注重经世致用。因为种种原因,我们复旦法律系在长达十多年的时间里,只有法律史这一个硕士点。李老师很早就将原来的“外国法制史”方向改为“外国法律制度”方向,这样一来,专业的
    • 2021.11.24
      2021年11月20日下午,在手机上看到李老师女儿李芮姐姐发来的关于李老师去世的信息时,完全难以置信。因为前不久当李芮姐姐跟我说李老师“就是想回上海”,但由于疫情的影响,她没办法拿到签证时,我还跟她说“20国集团峰会马上就要开了,看看会不会在这方面协调出一些新的举措。现在这样的状况肯定不是长久之计。”没想到李老师竟然没等到回上海的那一天。李芮姐姐同时还发来了李老师对自己后事的嘱托。在把这个消息转告给复旦法学院王志强院长和徐瑾书记之后,我又跟市政府参事室的才华副主任和在上海市高院工作、也是李老师学生的余冬爱庭长取得了联系,告知了这一情况。因为李老师也曾在这两个单位担任领导。同时,我又告知了为李老师那本《长日留痕》写过序的沈国明老师以及李老师的众多学生。由于李老师任职的地方较多,特别是1991年担任市高院副院长,后来又担任市政府参事室主任,相关的手续不像现在这样规范。学院以及学校有关方面的领导费了不少周折才把相关情况理清楚,并于21日下午正式对外发布了讣告。到徐瑾书记约我,让我写些回忆李老师的文字时,我发现虽然心里觉得这么多年来要说、也想说的东西很多,但自己的脑子里一片茫然,思绪凌乱,竟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