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院新闻
  • 首页  学院新闻
    • 2022.09.26
      9月20日中午,学院组织召开2022年度获奖教师座谈会,通过交流教师成长经验,展示我院师资队伍良好的精神风貌,增进教师间互动交流,并充分听取教师对学院事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参加座谈会的教师有上海市育才奖、上海市杰出青年法学家、上海市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复旦大学三八红旗手等奖项获得者,座谈会由学院党委书记徐瑾主持。学院党委书记徐瑾首先向本年度获奖的教师们表示衷心祝贺,对他们在课堂教学、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以及学生服务等方面的辛勤努力和无私付出表示感谢,并希望教师们能畅所欲言,充分交流,分享获奖经验和工作心得,为学院的发展建言献策。座谈会上,教师们围绕各自工作领域,畅谈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感想、体会和经验,同时对学院的教学工作、学科建设、科研创新等方面提出意见与建议,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他们建议,希望学院能继续加强优秀团队和优秀人才的培育和建设,并建立传帮带机制、经验分享机制,带动学院跨学科与交叉学科的合作研究等。最后,院长王志强对老师们的意见建议表示感谢,并以“实力为本、教研相长、规划组织和个人努力”为重点,分享了学校及学院的人才培养整体目标,学院未来的组织规划等内容,表示将
    • 2022.09.15
      2022年9月9日傍晚,2022级法律硕士(涉外律师方向)国际班新生迎新宣讲会在法学楼202会议室顺利召开。会议由辅导员蔡培如老师主持,学院分管副院长陈力教授、涉外律师项目首届辅导员陈立副教授、教学管理服务中心倪妮老师、韩德丽老师、赵佳老师、外事科研中心孙蕾老师、刘曦老师和三十七名2022级法律硕士(涉外律师方向)国际班学生参会交流。复旦大学法律硕士(涉外律师)方向国际班(以下简称国际班)是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涉外法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中央关于发展涉外法律服务业的决策部署,加强高层次紧缺人才培养而设立的研究生培养项目,学院对此高度重视,本次新生宣讲会旨在向新生详细介绍项目设立宗旨、培养方案、培养流程,回答新生的关切及问题。会上,法学院副院长陈力教授对国际班项目基本情况作了介绍,并表达了对2022级国际班同学在该项目中不断学习磨砺,成长为国家所需涉外法治专业人才的期望。学院外事和教务中心的老师们就项目三年的培养细节进行解析,梳理了学生交流前选拔、面试、提名、申请等各事项的具体流程安排,介绍了学籍变动、海外选修课程的学分转换方法和注意事项等。老师们提醒同学注意各
    • 2022.08.31
      8月28日,第二届内地与港澳大学生模拟法庭(仲裁庭)大赛在上海国际争议解决中心落幕。本次大赛于2022年3月开始筹备,共有内地与港澳的55所高校参赛,经过一系列角逐,复旦大学队获得冠军。对法学生而言,模拟法庭很常见,仲裁庭却可能有些陌生。其实,仲裁是国际上最有效、最受欢迎的商事争议解决制度之一,以其自愿、独立、中立、保密、高效等特点,备受商事主体欢迎。但相比于诉讼,仲裁是一个比较“小众”的领域,国内有实务经验的仲裁人才相当缺乏。“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需要有一批能代表中国,在国际仲裁舞台上施展身手的专业人员。但人才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没有基础,何来高度?这次大赛就是推广仲裁的一个很好的契机,可以让在校学生了解国际商事仲裁,同时也能增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之间的交流。”上海仲裁协会会长俞卫锋律师表示。这次比赛的仲裁案是一则跨境成套设备买卖及安装调试争议合同案例,适用上海国际仲裁中心自贸区仲裁规则。上海国际仲裁中心秘书长王唯骏介绍,“这个案例很有时效性,涉及新冠疫情下商业困境与不可抗力的认定、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适用等,既有现实案件基础,又有一定的设计和事实争议,在当前国际贸易争
    • 2022.08.30
      为加强学科教师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引进工作力度,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学院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积极推进人才引进工作,明确引才方向,主动作为广揽人才,今年已先后引进葛伟军教授、刘忠教授和唐应茂教授。葛伟军教授,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剑桥大学和九州大学,曾任职于上海财经大学,教学和研究领域涉及公司法、信托法和金融商法等领域;担任上海市法学会商法学研究会副会长等学术兼职。刘忠教授,先后毕业于中南政法学院和北京大学,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从事博后工作,并任职于同济大学和中山大学,从事刑事诉讼法、司法制度和法律社会学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兼任中国法学会比较法研究会理事。唐应茂教授,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和耶鲁大学,曾任职于北京大学,在金融法和司法大数据等领域有长期积累;曾担任《北大法律和金融评论》执行主编。学院始终坚持人才引育并举,今后将进一步加强宣传,积极拓宽人才引进渠道,聚焦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高端人才,落实好学校人才引进政策,加大引进力度,为学院学科发展建设提供坚实力量。
    • 2022.08.16
      复旦与永平携手十年以来,始终将定点扶贫与乡村振兴作为党和国家赋予的光荣使命。在学校党委领导下,法学院党委强化“中场线”作用,主动担当,立足发展,推动共建共赢。8月10日至12日,复旦大学校长金力、常务副校长许征一行赴大理、永平开展深入调研。法学院党委书记徐瑾率学院定点帮扶专题调研组同行,出席2022年复旦大学助力永平乡村振兴工作现场推进会,前往学院结对帮扶地水泄彝族乡进行实地走访。8月10日下午,法学院与永平县政法系统共建座谈会在永平县委政法委举行,学院党委书记徐瑾、党委副书记钟妮、诉讼法学科教授段厚省、办公室主任王琳参会。双方围绕发挥各自优势服务地方发展这一目标,就法治政府建设、政法干部能力提升培训、法律疑难案件咨询等一系列共建举措展开交流。8月10日晚,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段厚省受邀为永平第七十九期“干部讲堂”作《法治政府与依法行政九论》专题讲座。段厚省教授讲述了从家族到国家的演变历程,从国家的一般理论、法的一般理论、法治国家的基石、法治政府的必要性、依法行政的必要性、依法行政的基本理念、行政的司法审查、尊重司法、政府做人民的榜样等九方面,对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进行详细解读。8月11
    • 2022.06.29
      2022年6月24日,EATNS碳管理体系专家委员会在沪成立。EATNS碳管理体系专家委员会由世界著名冰川学家和气候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担任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安芷生、复旦大学教授张梓太担任副主任。专家委员会委员还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玉良、中国科学院院士陈骏、中国科学院院士张人禾、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荣誉主任刘燕华、原国务院参事石定寰等多名院士、专家学者,以及来自金融、贸易、科技、物流、能源、制造业等相关领域具有卓越影响力的行业代表共35人。专家委员会作为EATNS碳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的最高指导机构,对碳管理体系的战略目标、发展方向以及评定等相关工作进行全方位的指导。EATNS碳管理体系是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牵头制定的全球首个综合性碳管理体系标准,囊括了碳排放、碳资产、碳交易、碳中和四个子体系,是实现“30·60”双碳目标的一个重要工具。碳管理体系标准参考国际、国内系列标准形成,有助于提升碳交易的合规性和安全性,促进全国碳市场稳定发展;有助于地方政府对控排企业的精准管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有助于促使企业积极主动参与碳交易市场,
    • 2022.06.23
      法学院党委认真贯彻落实上级重要指示精神与要求,发动学院党员积极响应号召,勇于承担社区防疫任务,全面参与社区防疫工作。在疫情防控关键时期,学院党员教职工积极参与社区防疫,自觉服从基层党组织统一领导,化身“大白”“小蓝”,协助基层干部社区群众一起做好物资配送、维护秩序、疫情防控知识宣传等工作。尉一蔚(行政党支部党员,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学工组长)作为杨浦区五角场街道社区志愿者,尉一蔚同志在疫情期间,坚持线上线下工作不断线,利用周末固定时间,定期积极参加所在小区的志愿者服务,参加核酸采样维持秩序、小区团购物品统计、楼内物资发放等工作。朱颂(行政党支部党员,学生工作办公室副主任、研工组长)“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朱颂同志响应号召,作为杨浦区新江湾城街道社区志愿者,火速加入到社区防控一线工作,在橡树湾临时党支部的领导下,积极参与了社区保供物资采购法律咨询、社区核酸检测秩序维持、社区生活物流保障志愿者等多项工作。贾淑雅(民商法、经济法党支部党员,财务秘书)作为杨浦区新江湾城街道社区志愿者,贾淑雅同志在生活物资社区团购中,做好运输车辆资质核查、配送人员场所码扫描与抗原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