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培养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法学院教师专题学习座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政法大学时的重要讲话精神
5月4日,法学院党委中心组举行扩大学习座谈会,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5月3日在考察中国政法大学时的重要讲话精神。院党委委员、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教职工党支部书记、各有关学术组织负责人、学生工作负责人和其他教师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法学院党委书记胡华忠同志主持。
胡华忠同志首先介绍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政法大学时讲话的框架与精神。他说,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青年节前夕专程到政法类高校考察,与师生座谈,是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参加现行宪法实施30周年大会和中国法学会成立30周年大会后的第三次与法治事业有关的重要活动,既体现了对法学院校的重视和关心,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对依法治国的高度重视和期许。总书记在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立意高远、内容丰富,涉及法学院校人才培养、法学学科体系、教学体系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青年成长等等方方面面,对于办好中国法学院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胡华忠同志说,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主线就是法学院校要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培养高素质的法治人才。中国的未来属于青年,中华民族的未来也属于青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项长期而又重大的历史任务,更需要一代代青年的努力践行。法治人才培养上不去,法治领域不能人才辈出,全面依法治国就不可能做好。作为培养各类法治人才第一阵地的法学院校要坚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突出特色,深入研究和解决好为谁教、教什么、教给谁、怎样教的问题,这需要法学院校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以符合我国实际的法学学科体系和教学体系,教育学生、培养学生,使学生具有精湛的法治知识和法治素养,又要全面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虚”功“实”做,变“软约束”为“硬约束”,使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培养出德法兼修的各类法治人才,努力以中国智慧、中国实践为世界法治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坚定中国自信,完善法学学科体系建设,支撑法治人才的培养
法国巴黎第二大学博士毕业的民商法副教授李世刚结合自己目前的研究方向,感触颇深地认为,正如习总书记所说,对世界上的优秀法治文明成果,我们既要看到其在社会和历史环境中的积极意义,也要看得到局限性,要紧扣我国国情,积极吸收借鉴,也要加以甄别,有选择地吸收和转化,不能囫囵吞枣、盲目照抄。
香港大学博士毕业的青年教师熊浩表示,许多关于中国政治定量分析的文章显示,西方的一些理论无法很好的解释中国这个复杂的系统,放到中国实践中就失效。西方学术界也在关注“如何让原生、简单系统中产生出来的理论在复杂系统中持续奏效”问题。在这种现状下,中国能否构成社会科学的黑天鹅?这既是中国学者的机会,同时也是一次挑战。我们处理复杂问题的经验或许会产生世界意义,但如果我们无法在理论上做出自己的解释和构建,世界学术界总会把这只不能解释的黑天鹅重新捕杀。
党支部书记、宪法与行政法教授刘志刚表示,我们在全面推进法治建设进程中的确面临许多重大的理论问题,这些问题能否得到较为妥当的处理和解决,直接关涉中国未来法治建设的成败。作为以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为职业诉求的高校教师,必须对此有足够清醒的认识,努力专研、勤于思考、拼搏进取,争取写出、并且不断地写出高质量的法学论文、法学论著,以优秀的科研成果奉献给当前中国的法治实践。
院青年委员、国际法副教授梁咏认为,法律不仅是科学、艺术,更是武器。在国际法领域,中国在过去的40年中一直扮演着对国外经验规则被动吸收、应对和适应的形象。而今,中国已经成长为一个经济大国,但如何从大国变为强国,真正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经济上富庶、文化上的主导,也需要法律上的强大。法律上的强大不仅包括国内法的完善,也包括在国际活动中对中国话语权的构建。构建中国话语权的前提是对现有规则的了解,对自我需求的了解。这些工作需要法律人一代代的努力。
院纪检委员、副院长、宪法与行政法教授潘伟杰认为,在法治建设中,我们要彻底放弃教条主义,防止静止、模式化地看问题。我国有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我们要向西方学习,不是学习他们某一国家某一时段的某一制度,而是学习他们在三百年文明史上如何发挥系统眼光和历史素养看待制度变革和建构的。当法治的事业需要每个人努力时,中国历史上那些对人性教化的力量往往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的深层智慧早已融入在每个人的基因里,与其简单否定,不如好好珍视。当然,在放弃教条主义时,为人类的制度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也要警惕形形色色放弃价值共识的机会主义,任何特殊性的东西只有为普适价值共识的形成做出贡献才可能得以延续。
博士生辅导员、民事诉讼法教授段厚省说,中国社会从不缺规则,中国人也不缺规则意识,比“如杀人偿命,欠债还钱”这样的法谚,就反映了中国人朴素的法律意识。问题是,这些规则和规则意识,在某些时候被遗忘了,或者说淡漠了。就此而言,法学教学并非或者说至少在主要的方面并非是向学生们灌输文本化的法律概念和法律条文,也并不是将外来的法学原理刻印在学生的头脑中,而是通过启发式的教育,唤醒学生潜藏于内心的规则意识。学生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与父母、亲友、同学、老师、朋友以及交易对方的交往的过程中,已经习得了日常生活中的规则,形成了充满中国传统智慧的规则意识,这些日常生活中的交往规则和刻印在学生头脑中的规则意识,实乃是中国法律实践的结晶和中国法律智慧的体现,因此也是中国法律规则的原初状态以及中国传统和当下文本化的法律规范的源泉。
教学实践相长,推动社会各界参与法学人才培养
院统战委员、国际法副教授陆志安认为,法治建设要有其实质内容,唯一的方法就是实践。我们要充分理解认识中国实践,面对丰富的实践活动,自然会产生很多问题,这都需要我们去总结,去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高校教师应该把研究、教学引向实践,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我们教学的一大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认识中国实际,培养他们关注、了解并投身其中解决问题,这才是成功的法律教育。学生都是璞玉,需要教师去雕琢。
日本北海道大学博士毕业的青年教师班天可表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就要不断进行特色性、基础性研究,但中国特色并不仅仅是跟别人不一样,我们要从根本上说明我们的理论是有中国特色的,这需要扎实的一点一点做起,更要基础和实践相联系,实践总是促进体系发展必不可少的东西。我们需要进一步打破高校和社会的壁垒,将优秀的实践资源引进来,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最终达到共同的目标,既推进研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又促进法治实践。
学生辅导员、法理学副教授杨晓畅认为,作为高校教师要以强烈的责任感、崇高的使命感,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法学科体系中,挖掘中国法治智慧、总结中国法治经验、讲好中国法治故事、创建属于中国的法治话语体系,以此武装青年学生的头脑、培养青年学生的信念,又以兼容并包之心态,走出高校象牙塔,促进高校与社会之间的合作共赢,引优秀实践资源入高校课堂,鼓励法学学生在参与中深入理解法律实践,开阔法学学生的视野、历练法学学生的思维。
院长助理、环境法副教授李传轩认为,法学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今,我们法学教师需要开始反思、检视一直以来的教育方式。要与学生保持平等对话,充分关注学生对实践的认识,因为学生往往会倒逼我们更积极主动的关注法律实务。如今,我们的教学工作已经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这是时代给予我们的挑战和机遇。身为复旦教师,我们有足够的素质和意识去冲破这个挑战,通过不断的反思与实践,教学实践相长做得更好,相信可以引领全国法学教育发展前行。
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
院组织委员、法理学教授侯建提出,法德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特色之一,既有历史传统,也有现实必要性。法德兼修,就是对法学教育和法律学生的要求。只有法德兼修的学生才能以适当的方式把法治和德治结合起来。这个强调意义重大。
党支部书记、民商法副教授凌艳认为,欧美功利的法律体系未必能支持一个恒久、健康的金融市场。法律的终极目标并非要建立一套规则,而是树立一种品格。法律中要宣扬一种既利己又利他的社会人标准,要把真善美放到法律规制中去。老师们要坚定这一信念,这样才能影响学生。每个人都是一块璞玉,只要将自己雕琢好,就已经开始慢慢改造环境了。
院宣传委员、刑法学教授汪明亮认为法治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要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强调法治和德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法学教育不仅仅是向学生提供法学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院社群工作委员、副院长、宪法与行政法副教授王蔚认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鲜明特点,法学院校培养的学生就是做到德法兼修,既要学好法律知识,又要形成良好的品德,这也是复旦法学院培养学生的优良传统。
学生辅导员、科研与外事服务中心老师孙蕾博士表示,对照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复旦法学院在立德树人、培养好学生做得其实也不错,当然针对教学、科研、育人三个真正体现高等学府核心实质的内容,我们也要对照检查,思考如何做的更好。党支部书记、法律硕士教育中心老师王琳认为,日常在跟学生接触,常常会听到他们的困惑和迷茫,其实针对学生的问题,总书记都站在一个很高的角度一一阐释了,在讲话中给予了很有意义的忠告和建议。
院研工组长陆优优提出,法科学生要做到德法兼修很重要,在当下社会总体风气比较复杂的情况下,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培育需要下更大功夫,要引导学生选适合他们的工作,不纯粹追求就业率,要追求更高质量的工作,引导同学们到西部区、到基层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只有选择了这些地方,祖国才会选择他们,让青年学生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院学工组长钱捷讲到,总书记讲到人人都是璞玉这个题目非常符合学生工作教书育人的宗旨,每个学生天赋不同,我们要公平看待,把每个同学潜质开发出来是每位学生工作者的共同愿望,我们要更好地将心理工作柔性、宽容性与法学规则、方向性的把握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好地成长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