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中国特色人权观及人权理论研究”开题会暨“中国特色人权理论”研讨会隆重召开

发布日期: 2016年03月25日

3月5日,由我院刘志刚教授任首席专家的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特色人权观及人权理论研究”开题会暨“中国特色人权理论”研讨会在复旦大学逸夫科技楼隆重召开。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上海文史研究馆、上海交通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厦门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海关学院等国内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40余人参加了会议。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处长陈玉刚教授、副处长葛宏波、规划办主任肖卫民、项目主管左昌柱,法学院院长孙笑侠教授、副院长潘伟杰教授、王蔚副教授及法学院相关专业教师出席了本次会议。本次会议由《中国特色人权观及人权理论》课题组主办,卓亚—复旦研究所协办,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复旦大学法学院、复旦大学人权研究中心给予了大力支持。

本次会议分为两个部分:上午是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特色人权观及人权理论”开题报告会,下午是在此基础上展开研讨的学术讨论会。上午的开题报告会分为两个环节:首先由文科科研处副处长葛宏波老师介绍了与会嘉宾及开题报告会的总体安排,而后由文科科研处处长陈玉刚教授、法学院院长孙笑侠教授先后代表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复旦大学法学院向与会专家介绍复旦大学及复旦大学法学院近年来科研发展的总体情况,同时向与会领导及专家学者表示了诚挚的感谢。领导致辞之后,开题报告会在法学院院长孙笑侠教授的主持下进行。首先,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首席专家刘志刚教授向与会领导及专家学者就课题的总体思路及框架性内容做了汇报。刘志刚教授在汇报中指出:从追本溯源的角度来看,人权最早导源于西方国家。中国特色的人权观及人权理论是在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及人权理论中国化的基础上不断凝结、提炼出来的。目前,中国特色人权理论正处于形成的过程中,但是尚未最终确立。对中国特色人权理论的研究,不仅要关注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及人权理论的中国化进程及其最终成果,而且要关注中国特色人权理论的制度性转化,即法律保障问题。作为法律人,我们始终认为,人权问题的核心是法律问题。作为法律问题,人权问题的核心是宪法上的人权保障问题。但是,人权保障的真正落实不能仅仅寄希望于宪法上的人权保障,而必须在强调宪法上人权保障重大意义的前提下,关注宪法与部门法联结与互动下的人权保障问题。宪法中的人权保障在相当程度上需要部门法的贯彻落实,部门法中的人权保障也需要以人权的宪法保障为制度依托。作为宪法学者,我们不仅要关注人权保障问题在宪法学科体系中的理论与实践,而且要关注其在部门法中的贯彻落实。宪法学理论研究中的人权保障话语不仅要确保其在学科体系内部的逻辑自洽,而且要力求实现其和部门法中人权保障话语的兼容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可实现性。宪法学者不能基于对自身学科的无限热爱而漠视部门法在人权保障方面的重要价值,应该研究和关注宪法话语体系在部门法中的可接受性。反之,部门法学者也不能片面强调自己在人权保障方面的独特价值和独有的技术规范,而应该在维持自身学科体系完整性的前提下接受宪法对它的制度性统合与内在要求。总而言之,我们应该在宪法与部门法联结与互动的状态下最终实现中国特色人权理论的制度性转化问题,从根本上解决人权保障问题。

刘志刚教授就课题的总体思路及框架性内容做了汇报之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韩大元教授、武汉大学副校长周叶中教授、华东政法大学法学院童之伟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文科建设处处长叶必丰教授、上海文史研究馆馆长郝铁川教授、复旦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刘欣教授先后对刘志刚教授做的汇报做了评议。韩大元教授在评议中指出,人权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兼涉法学、哲学、政治、社会学等诸多学科,对中国特色人权观及人权理论进行兼容性研究的学科跨度很大、难度很高,通过学术研究,建构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并实现其在宪法和法律上的制度性转化具有很高的难度。课题组应该围绕人权问题的核心究竟是法律问题还是政治问题或者其他问题展开前提性论证,而后着重在法学框架体系内解决一系列相关问题,如:中国特色人权在世界人权理论体系中的地位、人权的普世性、人权和中国特色人权的关系等,围绕这些问题,进一步解决人权观和人权理论、宪法和部门法的辩证关系。此外,韩大元教授还对中国要不要批准和履行相关的人权公约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周叶中教授在评议中指出,重大课题具有综合性、难度很大。中国特色人权观及人权理论这个重大课题难度尤其大,其内容涵盖面广、学术兼容性难度高、问题点分散难以聚焦、学科间话语平台搭建困难。“中国特色人权观及人权理论研究”课题组要抓住主要矛盾,制定科学合理的行动方案,将本课题的具体步骤化繁为简。要正确处理好人权的普适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把握人权理论背后的规律,寻求最为有利的实现中国特色人权的方式。他对学科组提出建议,即人权理论的研究需立足中国实践,注意把握个人、国家和政党等主体之间人权理论的建构,还要处理好政治和学术之间的关系。童之伟教授针对刘志刚教授所做的汇报做了延展性评议。童之伟教授指出,人权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宪法问题,但是也是一个研究难度很大的问题。传统的人权理论研究由于诸种因素的影响,既有研究成果中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需要从理论、制度等层面进行更为深入、细致、兼容性的研究和梳理。童之伟教授希望,未来的课题研究成果不应当是相关资料的简单组合,而应该有其内在的逻辑轴线和体系架构。既要关注理论研究和对未来人权发展的前瞻,同时也要关注中国在人权保障实践及人权理论研究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叶必丰教授在评议中针对行政法中的人权保障以及宪法与行政法联结与互动中的人权保障问题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叶必丰教授认为,人权保障的核心问题就是法律问题,法律问题的核心问题就是宪法问题,宪法上的人权保障离不开宪法与部门法、尤其是和行政法的联结与互动。行政法在人权保障方面具有自己的特色和内在的逻辑结构体系。课题组的总体思路清晰、内容布局重点突出、方向明确、逻辑严密,希望未来能够取得理想的研究成果。郝铁川教授首先对刘志刚教授所汇报的课题研究思路和框架性内容做了总体评价,而后又从法律思想史、法理学等角度对人权保障的发展脉络及现实保障问题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郝铁川教授指出,课题组未来围绕人权问题而展开的学术研究应该立足于中国人权保障实际,以中国特色为轴心、以西方国家人权保障的历史发展与现实逻辑以及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及人权理论的中国化为背景,全面总结和梳理中国特色人权理论的总体框架,进而实现其在宪法和法律上的保障。刘欣教授从社会学的角度对课题组的一些问题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刘欣教授指出,人权问题从法学的视角来看,核心是法律问题。但是,从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视野来看,人权问题的本质究竟是不是法律问题需要论证,课题组提出的前提性立场必须足以令人信服,具有学科兼容性。此外,刘欣教授对课题组未来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路径等问题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各位评议专家评议后,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葛宏波副处长对开题报告的总体情况进行了总结,对课题组未来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希望和建议。

3月5日下午,与会专家学者在上午开题报告会的基础上,围绕中国特色人权观及人权理论继续进行学术研讨。下午研讨会的板块设计、顺序编排、与会专家的学科归属、甚至发言顺序等都在较大程度上承载了人权研究课题组在人权问题上的总体思路和基本立场。人权研究课题组的总体设想是:按照课题组在人权研究问题上的总体思路和基本立场编排会议的各个板块以及各个板块的逻辑顺序,在各个板块下面,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及研究特长自行拟定自己的发言题目,尽可能实现维护学术研究的内在逻辑与实现学术研究的自主独立之间的有机统一。充分交流、彼此碰撞,不断反思、不断凝练并进而谋求不断提高。课题组衷心地希望,通过本次学术交流,能够激发与会所有学者在关涉人权问题上的灵感,逐步缩小分歧、形成共识,共同投入到为建构中国特色人权理论体系而努力的学术研究中去。下午学术研讨的过程中,与会专家各司其职,主持、发言、评议非常正式,主持人严格控制会议程序,发言人的发言主题明确、思路清晰、立场鲜明、逻辑严密,评议人的评议高屋建瓴、分析透彻、全面,会场观点碰撞明显、气氛讨论热烈。各个板块讨论结束后,韩大元教授对各版块的讨论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发表了自己对会议的看法,对课题组未来的研究工作再次提出了希望。最后,董茂云教授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了真挚的谢意。中国特色人权观及人权理论学术研讨会顺利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