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继往开来:“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国际法与涉外法治”暨复旦大学法学院国际法专业招收博士研究生二十周年论坛成功举办
2023年适逢复旦大学法学院国际法专业博士研究生招收20周年。1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于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中强调,加强涉外法治建设既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长远所需,也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应对外部风险挑战的当务之急。复旦大学法学院高度重视国际法学科建设与涉外法治研究及人才培养,为回顾学科建设和发展历程、总结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成果,并展望未来发展,于2023年12月16日在复旦大学江湾校区成功举办了“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国际法与涉外法治”暨国际法专业招收博士研究生二十周年论坛。
日月光华 璀璨星光点亮前进道路
回顾过去,复旦国际法学科为中国国际法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2023年,既是第一个20年的结束,又是此后数个20年的开始。会议伊始,复旦大学法学院院长杜宇教授代表全体师生向各位嘉宾和领导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他表示,复旦法学院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尤其是在当前涉外法治建设的关键时期,更需要共同努力、砥砺前行。此次活动也得到了中国法学会、上海市法学会和各兄弟院校领导、同仁的大力支持。
复旦大学法学院院长杜宇主持
首先,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尹冬梅老师,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兄弟院校的专家和校友表示了热烈欢迎。尹书记指出,法学是复旦大学最早设立的学科之一,也是当前重点建设的学科。而复旦国际法教育源远流长,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国际法和涉外法治人才。回顾其发展历程,国际法学科每十年就会迈上一个新台阶。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重视高质量法治人才培养的背景下,复旦大学希望国际法学科再接再厉,为推进中国涉外法治建设和社会发展,为推动中国国际法学迈向更高水平、走向世界贡献力量。
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尹冬梅致辞
中国国际法学会执行会长、北京大学法学院李鸣教授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本次论坛的主题。他认为,把中国式现代化与国际法连接起来很有意义,因为我国现在的国际法律工作者,都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而国际法研究是一种解释行为,解释是解释者的自画像,我们对国际法的所思、所想、所用,不能脱离中国式现代化这个特定的背景。复旦国际法学科在原有的国际经济法优势基础上,当前似乎也在向国际公法转向,在国际公法上显示出很强的实力。复旦国际法学者在学术界有很大影响,培养了众多优秀的学生,为我们国家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作出了很大贡献。李会长相信复旦国际法人才培养事业一定会更加辉煌,人才培养一定会做得更好。
中国国际法学会执行会长、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李鸣致辞
上海市法学会党组副书记,专职副会长施伟东先生在致辞中表示,复旦大学作为百年名校,其法科教育极为优秀,而今年又是博士招生20周年,非常值得祝贺。他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最近三年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三个倡议,体现了我国的全球治理观,落实这些倡议需要国际法学者敏锐感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强法学研究和制度建构,为国家利益代言,为全人类共同价值代言。这也是我们这一代法学人、法律人的使命与追求。
上海市法学会党组副书记、专职副会长施伟东致辞
上海政法学院校长刘晓红教授在致辞中首先向此次论坛的举办表示衷心祝贺,希望复旦大学法学院再创辉煌。她认为,复旦大学国际法学科为中国国际法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她指出,世界未有之大变局也给国际法发展带来了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会上强调重视涉外法治体系与法治人才培养,因此,高校应当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肩负起涉外人才法治培养的责任,有的放矢,为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作出贡献。上海政法学院期待与复旦大学等学校合作,共同促进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
上海政法学院校长刘晓红致辞
沈阳师范大学校长杨松教授在致辞中首先向复旦法学院致以诚挚的祝贺,对复旦国际法的大家名师表示由衷敬意。她认为,复旦国际法学拥有悠久的历史传承,赓续传统、名家辈出,国际视野广阔、国际贡献突出,人才培养的质量非常高,活跃在涉外法治的最前沿。复旦大学一直以来都重视国际法学,相信未来的复旦国际法学将继续蓬勃发展,为中国的国际法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沈阳师范大学校长杨松致辞
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彭岳教授在致辞中由衷祝愿复旦大学法学院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在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法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上取得更大的成就。他对于复旦大学法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之高深有感触,并且回顾了复旦大学法学院与南京大学法学院间的交流,期待两校间的友好合作,共同书写中国法学事业的新篇章。
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彭岳致辞
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副院长张磊教授在致辞中表示,作为复旦大学国际法专业教学质量的见证者和获益者之一,他认为这20年既是复旦师生不断奋进的20年、成功培养中国国际法人才体系中坚力量的20年,也是各兄弟院校协同发展的20年。在祝贺复旦国际法专业博士生培养取得傲人成绩的同时,也期待中华民族能够以法治自信在全球治理中获得更多话语权。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重视专业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讲话的指引下,他希望法学教育者携手努力为党育人、为国家育才,不辱使命。
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副院长张磊致辞
其他兄弟院校也送来了诚挚祝福。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所长肖永平教授、吉林大学法学院院长何志鹏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涉外法治研究院首席专家左海聪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院长孔庆江教授、浙江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赵骏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韩立余教授,通过视频或贺信表达了对复旦大学法学院国际法专业招收博士研究生20周年的祝贺,高度肯定复旦法学院,尤其是国际法学科在培养涉外法治人才、开展学术研究中取得的成绩,衷心希望彼此间加强合作,共同为构筑中国自主国际法知识体系、完善我国涉外法治体系作出更大的贡献。
兄弟院校祝贺
随后,复旦大学法学院国际法学科召集人马忠法教授从学科特色、团队现状、人才培养、科研成果与服务社会等五个方面,介绍了复旦国际法学科,以及20年来国际法专业招收国际法学博士的情况,表达了对来宾们的热烈欢迎,并感谢各位领导、嘉宾以及优秀校友参会、支持,感谢兄弟院校国际法同仁长期以来的大力支持和精诚合作,共同为复旦国际法学科的成长与发展做出的努力。
复旦大学法学院国际法学科召集人马忠法介绍学科情况
随后,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张乃根教授分享感言。张教授依次感谢学校领导及主管部门、兄弟院校、本校兄弟院系对于复旦法科建设给予的支持,感谢国际法学科前辈对学科作出的巨大贡献,感谢已经毕业以及正在就读的同学选择复旦大学,并对复旦国际法专业的发展提出了殷切期待。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张乃根分享感言
本次论坛还举行了沈阳师范大学校长杨松教授受聘复旦大学兼职教授的受聘仪式。杨松教授是法学领域具有显著影响力的学者专家,她学术造诣深厚、论著丰富、教学贡献突出、科研成果显著,在国际经济法(特别是国际金融法)领域声誉卓著。她的加盟将会为复旦法学院国际法与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受聘仪式上尹冬梅副书记与杨松教授合影
思想碰撞 彰显国际法学科之魅力
群英荟萃,必然会展露学术的锋芒,闪烁思想的光彩。此次论坛,复旦大学法学院邀请众多优秀国际法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国际法与涉外法治”这一论坛主题,进行主旨演讲、主题发言及学术交流。
主旨演讲环节由上海市法学会国际法研究会会长、复旦大学法学院国际法学科召集人龚柏华教授主持。
上海市法学会国际法研究会会长、复旦大学法学院国际法学科召集人龚柏华主持
首先,李鸣教授就“改革开放‘一带一路’国际法”问题进行主旨演讲,探讨了四对“关系”。第一是改革开放的启动与国际法的关系;第二是改革开放的成就与国际法的关系;第三是改革开放与“一带一路”的关系,第四是“一带一路”与国际法的关系。李教授指出,改革开放和“一带一路”的建设极大增强了我国的实力,如果我们能够将力量的行使与国际法的权威性有机结合起来,改革开放和“一带一路”的前程将更加美好,而要做到这一点,国际法教育和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必不可少。
中国国际法学会执行会长、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李鸣发言
刘晓红教授以“新时代涉外法治建设背景下国际法学人的使命与担当”一题展开主旨演讲,从剖析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背景下涉外法治建设的理论意涵出发,提出构建中国自主的国际法学知识体系,强调构建完善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分析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依旧存在的问题,认为应当重点把握好四对关系,清晰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战略布局,提出整合各种力量资源、构建内外贯通、多方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
上海政法学院校长刘晓红发言
在主题发言部分,杨松教授以“数据跨境流动国际规则及其新发展”为题,基于数据跨境流动的背景,从数据跨境流动国际规则的现状出发,通过图表直观展示该方面国际规则的新发展,继而分析各国该领域规则发展趋势以期为我国数据跨境流动规则的理念转向提供参考,通过推进制度上的完善,使我国该方面国内法既保护国家安全,又能够在跨境流动中体现出这些规则的引导性与建设性。
沈阳师范大学校长杨松发言
彭岳教授围绕“涉外法治的体系性及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分析了我国涉外法治建设的战略决策,提出是否能利用我国涉外法学体系为涉外法治体系提供轮廓;认为在涉外法治的体系定位中需要厘清四个内容:涉外法治、国内法治和国际法治的关系,涉外法治的含义与视角,涉外法治体系的特征以及体系化建设的着眼点;在此基础上,进行全方位、多层次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
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彭岳发言
张磊教授的发言题目为“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根本指引,建强我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他表示该法学命题延伸自习总书记讲话中提出的“两个参与”:即主动参与和积极参与,而它们的对象是“国际规则”与“全球治理”。随后他进一步解释了制度性话语权的含义,分析我国形成一种新的制度性话语权的突破口。他还认为,习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我们的共同体立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
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副院长张磊发言
参会嘉宾就本次论坛主题所做的充分论证和分享,给与会者带来了一场思想盛宴。此次论坛为我国优秀的国际法学者提供了难得的交流平台,不仅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碰撞和融合,而且对于在现场渴望成为涉外法治人才的学生来说大有裨益。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各位学者将继续携手共进,为推动我国在国际法领域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风雨兼程 国际法学砥砺前行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复旦国际法当下的蓬勃发展也经历了多年的风雨兼程。复旦大学的国际法教育可追溯至1909年《复旦公学章程》,该章程在第一类高等学科的第三年设置了国际公法等四种课程。著名法学家王宠惠、梅汝璈、卢峻、丘日庆曾经在复旦法学院担任国际公法和国际私法教师。
王宠惠
1981年复旦大学恢复设立法学专业,国际法学科在1983年9月恢复建立的原复旦大学法律学系国际法教研室基础上设立,同年国际法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1993年获硕士授予点。1983年至1997年,董世忠教授出任国际法学科负责人并提出“懂法律、懂英语、懂经贸”的国际法“三懂”人才标准;期间,复旦国际法学科(特别是国际经济法)进入全国领先行列,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董世忠
1998年至2016年,张乃根教授出任国际法学科负责人,2003年国际法专业获批国际法学博士点。此后复旦国际法学科获得了快速发展。2017年至今,龚柏华教授、马忠法教授与国际法学科诸同仁一道在新的起点上踔厉前行,走向新征程。在学校和院领导支持下,在引进人才和邀请名家加入方面,有所突破:蔡从燕教授、蒋超翊青年副研究员及刘思竹讲师的加盟使复旦国际法学科的师资结构更为合理,综合实力进一步加强。复旦大学荣誉教授国际法院薛捍勤法官和复旦大学兼职教授杨松校长的加入,将使复旦国际法学科在研究、教学和服务社会等方面更上一层楼。
近20年来,国际法学科在法学界公认的《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三大刊及重要的法学类SSCI期刊如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等刊物发表论文近30篇;在《中外法学》《法学家》《法学》《环球法律评论》《东方法学》《现代法学》《法学评论》等法学类核心期刊及英文核心期刊发表中、英文论文100余篇。40余年来,复旦法学院国际法学科教师累计在CSSCI核心期刊名录中发表论文500余篇,累计出版著作、教材等90多部;翻译出版或再版雨果·格劳秀斯、路易斯·亨金和约翰·杰克逊等名家译著多部。
科研项目立项方面,复旦国际法学科截至目前累计立项100余项。近10多年来,承担国际合作项目2项、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含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等)7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和后期资助8项;上海市教委重大攻关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
科研获奖方面,复旦国际法学科各类获奖也较为突出,主要体现在多位教师在省部级科研和教学奖项中获得各种奖30余项,包括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奖、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国际贸易领域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安子介国际贸易奖,以及为推动上海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设立的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等。
服务国家外交实践方面,董世忠、张乃根和龚柏华三位教授同为中国政府推荐WTO争端解决指示名单专家,为国内高校独有;陈治东教授为中国政府指派列入世界银行“解决投资争端国际中心”仲裁员名册;孙南申教授任最高人民法院特邀咨询员;张乃根教授曾任外交部国际法咨询委员会(2015年成立)第一届至第三届咨询委员会委员及第四届咨询委员会顾问,现任第五届顾问;陈立教授曾任外交部第四届国际法咨询委员会委员;蔡从燕教授现为外交部第五届国际法咨询委员。
服务国内国际法研究方面,董世忠教授曾任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会副会长及顾问;陈治东教授曾任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会副会长;孙南申教授曾任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副会长;张乃根教授现为中国国际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国际经济贸易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以及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副会长;龚柏华教授现任上海市法学会国际法研究会会长。
张乃根教授出席国际会议
陈力教授赴法罗群岛参加极地法律论坛
展望未来 国际法与涉外人才培养不断创新
复旦大学法学院现已建成完整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拥有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资格,设一级学科硕士点(已设除军事法学外的其他九个二级学科硕士点), 建有博士后流动站。复旦大学法学一级学科2012年入选上海市一流学科(上海市重点学科),2019年获批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批设立“复合型”和“涉外型”两个教育部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和两个上海市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在2023年的QS排名中,复旦大学在QS世界大学法律与法学研究专业排名第77,2016年以来连续8年居于51-100位之间。
复旦大学法学院将坚持开放的国际化办学理念,不断创新高质量涉外人才培养方式。法学院在教育部与司法部统一部署下,建设法律硕士(涉外律师)与法律硕士(国际仲裁)专项,大力推进与海外院校联合培养,现已与美国西北大学法学院、波士顿大学法学院、英国伦敦女王大学、瑞士伯尔尼大学世界贸易研究院、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法律金融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法学院等境外一流法学院签署法律硕士双学位协议15项,合作培养知识产权、跨境贸易、金融及商事等争议解决领域的涉外法律人才。2018年起,设置法律硕士双硕士国际班项目,近5年在种种不利因素下,仍派出联合培养攻读海外学位学生90名。复旦法学院还大力推进与海外院校访问交流、联合培养。海外交流合作院校横跨北美、亚洲、欧洲以及大洋洲,包括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等,助力学生通过赴海外学习,掌握涉外法治知识、磨砺相关技能。此外,复旦法学院还致力于搭建对外沟通平台,积极邀请国际法院法官、国际组织工作人员来校讲座,为学生提供与国际法专家、学者交流的机会。同时,复旦法学院也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际组织的实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鼓励学生敢于表达、勇于实践,积极参加国际法模拟法庭比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为他们未来的涉外法治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赓续未来,复旦大学法学院还将不断创新高质量涉外人才培养方式,致力于推动中国涉外法治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提高中国在对外交往中的话语权。复旦国际法学科的成就与成长是几代复旦国际法学人薪火相传、持续努力的结果,也是在兄弟院校国际法学同仁的大力支持和合作下的产物。法学院将进一步整合学科力量,加强团队建设,充分利用复旦综合性大学的优势,与兄弟院校国际法同仁及院内外相关学科密切合作,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精通国际法与国别法的涉外法治紧缺人才,为中国的国际法和涉外法治事业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