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历史记忆与当代责任”国际法党支部主题活动成功举办

发布日期: 2024年07月12日

202477日下午,复旦大学法学院国际法党支部举办主题为“历史记忆与当代责任:和平与冲突解决的历史追忆和中国式现代化下的现实思考”支部活动。国际法学科的马忠法老师、王伟老师、梁咏老师、朱丹老师、蒋超翊老师、刘思竹老师、李珍妮老师和施佳雯老师等一行参加了本次活动。

国际法支部老师前往淞沪会战的重要见证地—四行仓库进行参观。四行仓库纪念馆外西面的混凝土墙上,满目疮痍的枪炮痕迹活生生地镌刻着那场惨烈而悲壮的战斗硝烟,让大家重回那战火纷飞的年代。整个纪念馆以“四行仓库保卫战”为基本陈列,除了版面、实物等常规展览形式外,还沙盘模型、微缩景箱、油画雕塑、影视片段尽可能再现了当年战斗场景。它不仅生动展现了“八一三”淞沪抗战后期,国民革命军第88师262旅524团1营420余名官兵,在副团长谢晋元带领下,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坚守四行仓库四昼夜抗击日军的英勇悲壮的时刻;而且也展现了期间涌现出无数的上海人民积极投身全民族抗战,共御外敌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各位老师,一同探寻了从血鏖淞沪、坚守四行、孤军抗争到不朽丰碑的历史记忆,。中国军民向国民和全世界展现了“中国不可亡”的民族气节深深震动了大家。

四行仓库参访结束后,国际法支部前往上海至融至泽律师事务所座谈,开展了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法律服务”为主题的党支部共建活动。双方就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涉外法治建设中的学术研究和实务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马忠法老师介绍了复旦大学国际法学院的历史传承、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情况。马老师谈到,复旦国际法专业一直以来致力于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涉外法律人才,在当下大力发展涉外法治的重要时机,希望进一步与至融至泽律所的涉外律师们开展更多深入的实务与理论的交流,希望在涉外仲裁、国际仲裁、临时仲裁等领域搭建学生实务课题研究、司法实践等方面的学习探讨平台。

梁咏老师从国际投资中存在的主权国家法律制度不健全的角度,提出是否可以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同时,运用我国的法律系统为属地国家提供参考,进而健全当地的国际争端解决机制;朱丹老师提出了跨国刑法领域中的境外追责如何落地、跨国刑事赃款的追缴困境以及涉外刑辩法律人才的培养机制;蒋超翊老师结合自己在美国杜克大学的博士学习经验,提出在涉外法律人才培养体系方面,如何结合实务需求来进行设置;刘思竹老师结合自己在国外进行海商法研究的经历,提出了涉外法治中的实务运用,需要有较长周期的培养和时间;李珍妮老师结合自己的联合国和南非最高法院的实习经历,提出中国企业走出去时需要更多遵守当地已有的法律制度,为中国企业赢得更多国际市场。

上海至融至泽律师事务所主任、高级合伙人裴长利律师代表至融至泽律所对复旦法学院国际法专业老师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感谢母校老师们对至融至泽的关心和支持。

上海至融至泽律师事务所党支部书记、高级合伙人秦亮律师介绍了事务所党支部的人员情况、支部建设情况和特色亮点工作;高级合伙人江国强律师就至融至泽律所的建所理念、专业化建设、律师合作机制和青年律师培养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上海至融至泽律师事务所钟姝琦律师、孟丽律师、陈嘉伟律师、张功俐律师、易嘉慧律师、赖雪金律师,分别从自己的专业领域出发,结合各自从事的知识产权纠纷解决和出海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与阿拉伯国家相关的投资与贸易、跨境数据合规和网路安全、法律科技与商务法律咨询、涉外仲裁与涉外投资、国际私法和国际贸易等相关领域的法律服务,就涉外法治和涉外法律人才的培养给出了实践性的切身经验,为老师们的科研和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此外,双方还就涉外法律服务如何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涉外法治人才的跨地域交流、影响国际律师业务发展的因素、涉外业务的终端解决机制、司法判决在他国的承认与执行,以及涉外业务中的数据跨境合规、法律科技运用、国际刑事司法、在校学生的就业选择与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设置等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