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缅怀 | 我院青年学子追思悼念李昌道教授

发布日期: 2021年12月03日

李昌道教授一直关心青年学子的学习和成长,退休后依然通过各种方式来鼓励和支持法学院的青年学生们。为了秉承先生志愿,培养更多优秀青年法学人才,由李昌道教授的学生等发起、设立了复旦大学“李昌道学术基金”,下设复旦大学法学院本科生“李昌道宪法学奖学金”。当李昌道教授逝世的消息传来,我院学子悲痛不已,纷纷追思悼念。让我们通过部分学子笔下诚挚感人的文字,来沉痛悼念和深切缅怀李昌道教授。



李昌道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法学家,2018年复旦大学“李昌道宪法学奖学金”活动征稿时,我正值大四上学期,因大三下学期曾修读过比较宪法课程,并拥有一定的研究兴趣与知识积累,我便抱着尝试的心理,以宪法对商业言论的保护为主题撰写了论文,投稿到组委会,获得三等奖,让我倍感惊喜,它在我即将结束的本科生涯中留下学术的种子。三年后的今天,我已决心在法学领域内继续深造,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回头再看,非常感谢母校举办“李昌道宪法学奖学金”活动,给我以莫大的鼓励,无形中助推我走上学术之路,希望日后自己能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绵薄之力,堪以告慰。

(严晓悦,曾获2018年“李昌道宪法学奖学金”三等奖。)



大一宪法课时的拙作有机会参与李昌道宪法学奖学金的评选并获得荣誉,对于刚入校门的我来说是莫大的鼓舞。可惜当时由于李昌道先生不在国内,无法亲临现场参与颁奖,但李老仍精心准备了视频向大家发出了学习和研究宪法的邀请,鼓励所有的获奖同学精益求精,更加努力。在先生的鼓励下,我后续也积极参与了本科生学术项目,继续在法学的海洋中探索,现已成功保研。借用李昌道先生72岁时在《长日留痕》中写的一篇自序,怀念先生这“有曲折、有顺当;有低迷、有高潮;有凄凉、有欢乐”的一生。作为法学人的我们,要像先生一生“心中永远有阳光”,勇于攀登一座座高峰。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李世缘,曾获2019年“李昌道宪法学奖学金”二等奖。)


我永远不会忘记,李昌道宪法学奖学金是我在复旦法学院获得的第一个单项奖学金。这份荣誉不仅是对我学习宪法、学习法学的激励和奖赏,也使我感到了自己与大学、与大师之间真实的联系。获得这份奖学金的时候,我只是一个刚刚结束大一阶段学习的,19岁的少年。奖学金使我给予了我一次契机,从那时起,我了解到了李昌道老院长的为人与治学、故事与成就,感叹法学院的群星璀璨,星火传承。惊闻李昌道老师去世,对我来说,好不容易用一次奖学金建立起来的,与大师的微薄联系,似乎变得更脆弱了。聊以安慰的是,今天的我毕竟更成熟了些,在大学和学院的滋养下,我有幸在江湾再续两年的研究生生活。在悼念中,在缅怀中,在李老远行之后,我依然争做一名优秀的复旦法科学子。

李昌道先生千古!

(周夷,曾获2019年“李昌道宪法学奖学金”三等奖。)


惊悉李昌道教授逝世的消息是通过朋友圈的一条推送,题为“李昌道教授访谈录”,配图确是黑白的。我与李昌道教授的小小结缘,是在2020年的李昌道宪法奖学金评选。在写作参与评选的论文时,我少见地没有为选题过多地感到为难。当时我正处在对于女性平权话题产生大量好奇与疑问的阶段,于是,在确定选题时我非常自然地试图将宪法与这一话题进行联系,试图梳理我国宪法中相关的内容。如今回想起来,又忽然体悟到更深刻的意味。李昌道教授设立这一奖学金的目的,是希望鼓励我们学习宪法学和比较宪法、深入宪法学领域的研究,培养我们的宪法和法治精神。而宪法,在有着一国根本大法之地位的同时,也与我们每个人的平凡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写作这篇论文,我所体验的或许正是从宪法的视角聚焦至生活中具体的议题。宪法不再是落于纸面的文字,随着查阅、组织和写作的推进,宪法被置于时间与空间的立体维度之中,其一步一步走至今日样态的历程,其蕴含的精神内核,都在这一次写作的过程中让我得以粗浅地触摸一二。又想起李昌道教授在《长日留痕》中的一篇自序中写道:“人总会老,这是不可抗力;但心不能老,心中永远要有阳光、青年。”李昌道教授设立宪法奖学金,是将他心中的阳光投向了我们,投向了青年学子,是将治学的精神传承于我辈。这一段经历于我,是无言却有力的鼓励与鞭策,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更加专注于学业,争取为中国法治事业贡献绵薄之力。

先生千古,风范长存。

(吴桐,曾获2020年“李昌道宪法学奖学金”三等奖。)


1120日,骤闻李昌道教授去世的消息,我们的心情都十分沉痛。对于作为复旦法学院学生、尤其是对于作为宪法学专业研究生的我们来说,李教授不管在治学还是为人方面都是我们景仰的前辈大师。虽然未曾有幸得李教授亲授,但自从研究生入学以来,在专业学习的多个领域当中,在基础理论问题和前沿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常常能够接触到李教授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思想,为其领法学学术之先的学术地位深深折服,也为其在多年教育教学中对后辈青年学子的教导与关怀而深受勉励。

去年,得知获得李昌道宪法学奖学金的时候,我们备受鼓舞。奖学金不仅是对我们阶段性学术水平的肯定,也是对我们沿着李昌道教授的道路继续研究宪法理论与实践的激励。当前,我们选择继续攻读法学博士学位,对宪法学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这离不开李昌道教授在宪法学领域的辛勤耕耘与厚重积淀,我们才能开拓进取,不断创新。

李昌道教授已经离去,但我们一定会铭记李昌道教授对我们青年人的教诲,不辜负李昌道宪法学奖学金给我们带来的鼓励和对我们的期冀。展望未来,我们将心怀这份厚重的期望,承继李昌道教授为人为学的高尚品格和钻研精神,并将其内化为学术研究的动力。在进行学术研究的时候,秉持使学术研究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理念,在宪法学领域继续耕耘,承担我们身为青年法律人的历史使命,以期为中国的法治建设奉献力量。

逝者长已矣,生者当勉力。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李昌道教授千古!


顾心瑜,李幸洁,曾获2020年“李昌道宪法学奖学金”二等奖;

周易培,曾获2020年“李昌道宪法学奖学金”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