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术研究
  • 首页  学术研究
    • 2024.11.20
      2024年11月18日下午,复旦大学法学院志让法学讲坛“新时代法典编纂的理论基础和立法条件”在复旦大学江湾校区法学院模拟法庭成功举办。本次讲座由中国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立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冯玉军老师主讲。讲座由复旦大学法学院刘志刚教授主持,法学院近200名师生参与此次讲座。在讲座中,冯玉军教授主要从“五个维度把握‘两个大局’和新时代立法任务”“新时代法典编纂工作的理论基础和立法条件”“新时代法典编纂工作的推进机制”以及“推动条件成熟立法领域开展法典编纂研究”四个角度展开。首先,冯玉军教授从历史维度、比较维度、制度维度、战略维度和实践维度详细精彩地阐述了新时代法典编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讲座中,冯玉军教授巧用商鞅变法的例子,分析了秦朝灭亡与当时过于严格的法律制度之间存在的紧密关系。他还指出中华法系历经秦汉至明清发展,融合儒、道、法三家思想,其学术价值及研究空间庞大,新时代立法需返本开新、守正创新。接着,冯玉军教授从理论基础和立法条件两个方面,深入分析了新时代法典编纂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他指出,民法典的颁布标志着中
    • 2024.11.08
      2024年11月1日晚,由复旦大学法学院主办的经济犯罪前沿问题系列沙龙(八)——《诈骗类犯罪认定基本思路与理念》在复旦大学廖凯原法学楼202会议室如期举行。本次论坛由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汪明亮主持,由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刑庭副庭长李长坤主讲,同济大学法学院教授金泽刚、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部主任欧阳昊、复旦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袁国何、复旦大学法学院讲师喻浩东、上海至融至泽律师事务所主任裴长利与谈,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孙丽娟检察官、上海至融至泽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吴承栩等嘉宾也列席了本次论坛。近百名复旦大学校内外师生、实务界人士参加了本次论坛。主持人汪明亮教授会议伊始,汪明亮教授依次介绍本场讲座嘉宾,并就本次讲座的背景、主要意义等做了简要阐述。一、主讲人发言环节主讲人李长坤副庭长围绕本次沙龙主题,李长坤法官结合四组真实案件及自身办案体会,选取了近年来诈骗罪审判实务中比较容易产生分歧的四个问题开展讨论:第一是招摇撞骗罪与诈骗罪的界分,主要涉及两罪的竞合、轻重比较、特殊情节等问题。第二是请托型诈骗犯罪的认定,主要涉及虚构不同事项的法律后果。第三是出借钱款过程中诈骗行为的界定,主要涉及高利贷与套
    • 2024.11.01
      2024年10月31日上午,第二期《人工智能与知识产权法专题》课程研讨会在法学楼101室成功举办。研讨会主题为《论知识产权法典及其15个原则——兼对AI的反思》,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新加坡管理大学亚洲智慧资产及法律应用研究中心主任刘孔中担任主讲人,吸引了众多知识产权领域的专家学者、法律从业者以及对此议题感兴趣的学生参加。本次研讨会由复旦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丁文杰主持,邀请了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吕炳斌、同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张韬略、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副教授王杰作为与谈人。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副教授金枫梁、上海政法学院经济法学院副教授孙益武、方达律师事务所律师李仲琛、至融至泽律师事务所律师钟姝琦和其他来自复旦大学校内外的师生参加了此次研讨会。刘孔中教授在研讨会上首先阐述了他对知识产权法典化的见解。他指出,尽管有些学者对知识产权法典化持怀疑态度,但通过提出一些原则性的指引,可以克服这些困难。他强调,减少法律复杂性是法学的一个重要美德,法律人应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复杂的问题。刘教授进一步提出了他总结的关于知识产权法的15个原则。这些原则旨在指导知识产权制度的合理设计和有效实施。他强调
    • 2024.10.25
      2024年10月15日,由安杰世泽律师事务所资助、复旦大学涉外法治研究中心主办的复旦跨国法论坛第六十八期“气候变化咨询程序之后:开启国家间诉讼之门”讲座在江湾校区法学楼301室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孔令杰教授,复旦大学法学院梁咏副教授、蒋超翊青年副研究员和刘思竹讲师担任评议人,朱丹副教授担任主持人。来自复旦大学校内外的师生参加了此次讲座。孔老师首先介绍了方兴未艾的全球气候司法。由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缺乏强制争端解决机制,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一些小岛屿国家在国际法院和国际海洋法法庭(ITLOS)组织发起咨询程序。其中,国际海洋法法庭在2024年5月做出的关于气候变化的咨询意见中,把人为温室气体排放给海洋造成的负面影响认定为UNCLOS第1条所指的“海洋环境污染”,要求缔约方履行UNCLOS项下的义务,特别是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的义务,该意见的影响重大。随后,孔老师比较了UNFCCC与UNCLOS项下的争端解决机制。UNFCCC第14条及《巴黎协定》第24条项下争端法律解决机制的启动以国家同意为前提,UNCLOS第十五部分则包含了一套包括强
    • 2024.09.24
      2024年9月12日,由安杰世泽律师事务所资助、复旦大学法学院涉外法治研究中心主办的复旦跨国法论坛第六十六期“寻找陈芳芝:国际法史中的女性故事及国际法的制度维度”讲座在江湾校区法学楼301室举行。本次讲座由欧洲大学学院博士研究员杨肯主讲,复旦大学法学院陈立教授、张乃根教授和蔡从燕教授担任评议人,复旦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朱丹主持了本次讲座。来自复旦大学校内外的师生参加了此次讲座。杨老师首先介绍了“女性主义国际法学” (feminist approach to international law)发展的背景。他认为,尽管女性主义国际法学仍处于边缘地位,越来越多的国际法史研究开始探索历史中女性对国际法构建和国际法学科的贡献。随后,杨老师引入“交叉性”(intersectionality)概念,刻画民国时期我国女性国际法工作者的职业生涯。接下来,杨老师以陈芳芝女士的职业生涯为例,展开讲述了民国时期女性国际法工作者如何发挥个人能动性,与社会结构互动、博弈。本次讲座有助于国际法学者聚焦特定的个人视角,通过分析个人与社会结构的关系,理解国际法制度和国际法职业的发展。针对杨博士的报告,陈立教授、张乃根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