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风采
明律工作室举办“精神状态的法律意义”
11月27日下午,复旦大学学生工作部、法学院明律工作坊在光华楼东辅楼208会议室举行辅导员队伍培训沙龙,法学院袁国何老师围绕“精神状态的法律意义”主题,从法律学术与实践的角度,就高校学生工作中潜在的相关法律问题及应对方法,向辅导员们进行了生动精彩的讲解,并就实务运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指导。院系学生工作首要负责人、学研工组长和专兼职辅导员等参加了本次工作坊培训。
袁国何老师从两起社会热点案件切入并作了深度剖析。他对适用的法条以及相关判断标准娓娓道来,对表象背后涉及的法律争议点进行分析,介绍了法定分类及其标准,将精神卫生法、民法总则和刑法作对比,阐述了精神状态的含义,界定了精神状态在三部法律中的分类及其标准。
高校辅导员常年身处学生工作一线,要扮演好“党委工作的助手、教师教学的助手、学生学习的助手”角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和端正的学习态度。袁国何老师从高校的责任和权利入手,结合辅导员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重点分析了精神病人遭遇侵权时学校的职责、精神障碍诊治的自愿原则及其限制。在梳理法条的同时,袁国何老师用一张张图表、一幅幅插画,形象生动地展示了辅导员实务工作中可以使用的技巧、需要注意的细节,他强调辅导员要全方位关注关心学生们的思想言行,对于潜在问题要争取做到早发现、早沟通、早处理,以预防为主,尊重学生的意愿,多多与学生父母或亲属沟通,提升解决问题的效率。
在座的辅导员们聚精会神地听着,不时动笔记录下知识点,讲座后,大家踊跃提问,充分交流。一位辅导员表示:“袁老师的讲座抽丝剥茧,理论学术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深深地启发了我,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会进一步提高意识,优化工作,为学生尽职尽责。” 在场辅导员在交流中也认识到,在具体工作沟通过程中,辅导员既需要明晰原则底线,也要掌握灵活的工作技巧和方法,同时也要练就抗压耐压的积极心态,全方位对学生加强政治领导、思想引导、情感疏导、学习辅导、行为教导、就业指导,守护学生的人生航向,引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奋斗报国成才。
明律工作室旨是由复旦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指导、复旦大学法学院具体运行的辅导员特色工作室,主要任务是推进学生的法治宣传和法治教育,提升学生工作队伍法律知识水平,开展学生工作和学生事务中的涉法问题研究和咨询,助力依法治校建设,推动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