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风采

为人为师为学│法学院郭建老师:谈古论今间,笑看百史

发布日期: 2017年10月12日

编者按:

为建设一支优秀师资队伍、形成优秀的专业化管理,营造出优良的学院文化,培养卓越人才、产生高水平的学术成果、贡献高质的社会服务,担当起崇高的使命,建起受人尊敬的伟大法学院、实现一流的目标,法学院在大力开展“为人为师为学”活动的基础上,近期在学院新闻网和i法复旦人等平台开辟“为人为师为学”专栏,专题报道学院学生心目中的“好导师”、“好老师”等优秀教师的风采,传承学术精神,巩固育人文化,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从中学到大学,从本科生到研究生,一个人的变化不仅仅是年龄,更重要的是心智的不断成熟与对未来的不断坚定。这份坚定背后是越来越深厚的知识储备以及丰富的阅历。而无论是学识的增长还是为人为事态度的养成都离不开在你生命中出现过的老师或耳提面命般、或潜移默化般所产生的影响。千奇百怪的学生,千奇百怪的老师,大学就是这样包罗万象的存在。

40年前,他是一身阳刚正气的小木匠,老木匠说:“你不会一直都做木匠的”。

而今,他是复旦大学法学院法律史教授,乐做学问,乐讲学问,谈古论今间,笑看百史,成为众多学生中心目中最喜爱的老师之一。

他就是郭建教授。

                                                                “他是段子手

上过郭建老师开设的课程的同学都不得不承认郭老师是一个十足的段子手,从一个段子跳跃到另一个段子,总能讲出各种花样,但同时又不乏深深的法律人的见解。从《红楼梦》到《水浒传》,从《三国演义》到《西游记》,那些被我们所忽略的细枝末节总能被郭老师找到,并以一个法律人的视角去看待这些现象背后的法文化。

从课堂讲到法律讲堂,从面向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到面向一代又一代的人,段子依旧有趣,背后的文化见解却越来越深。

采访时,当谈及让郭建老师再讲几个法史小故事时,郭建老师推辞说“不讲了,上课都讲了这么多”,却又为我们讲了一个有趣的段子“你们的师长师姐们在律所碰到,得知双方都是复旦的时候,就会说,郭老师讲过某某段子的,给你们讲过吗?讲过的。然后相视一笑。哈哈哈。”

 

                                                          “求知就是为了好玩

有同学说:“上了郭老师的课之后,最深感受就是原来学问可以这样做。乐趣成了求知学习的一个部分而不再是对立分裂的。”

真正的学者不是书呆子,而是能够做到乐做学问、乐讲学问,并让其他人也感受到求知原来可以如此有趣。

郭老师说:“求知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好玩,学者求知不是为了要知识马上有用。学者求知就是为了求知,没有什么功利目的。”

“我总说法律史一定要它有什么用,没有用的,但是呢,通过法律史的学习,你会发现法律不是像一把斧子,一把刀子一样简简单单的工具,而是个复杂的东西,法律是人类生活经验的浓缩版、精华,很多成功失败经历,不是简单一句话就能概括的。”

 

                                          “大学应该容纳各种各样的老师风格

很多同学都会好奇,为什么本该枯燥无聊的法制史课程可以变得如此有趣,是因为在课程组织上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而当问及郭老师如何组织一门好的课程时,郭老师给出的答案又一次发人深省。

郭老师说:“对于如何组织一门好的课程这一问题,不同的老师都是不一样的。复旦大学应该有各种各样的教师,有各种各样的教学风格。复旦这样的大学不是生产统一标准化的人,所以也不该有统一的好课程的标准。曾经看到过有一则漫画,老师拿了一把斧头,把学生都削成了同样形状。这个不应该是大学的模样。

大学应该允许每个老师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有自己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我觉得这才是大学。前两年我在做复旦的教学督导,在社科督导中担任小组长,我当时就跟社科督导中的另外一位老师说,我们只是去听课,不能轻易地下判断,认为哪个老师上的好或者不好,教学方法对不对,最重要的是能够起到效果。”

“当然,除了照本宣科、没有自己发挥的懒汉老师应该不被允许之外,其他老师不管上课怎么奇怪都应该被允许。我大哥是教物理的,80年代他在大学教物理的时候,在给学生教授无线电一课时,在他走进教室之前,先用无线电操控着一台小车子绕着学生转,小车子上还有一个可以播放声音的设备,缓缓响起,‘什么是无线电,这就是无线电’,然后他才走进教室。这样的教学风格也未尝不可。”

                                                 “严谨——不要轻易下断语

在了解郭老师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老师之后,如果轻易觉得郭老师就是风趣幽默而已,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因为郭老师做学问的严谨才更为同学们所钦佩。随意地想当然是无论为人为师还是为学都非常忌讳的。

郭老师说:“不要轻易下断语这是我的研究生导师叶孝信教授提出来的,这对我影响一直很大。我在考研究生时的面试中,被问到对周礼的理解,我回答的时候就说周礼是什么什么,结果立马被叶老师批评了,说什么是什么是一个断语,在是什么成为公理之前,不要轻易下。这对当时的我而言是当头棒喝,但的的确确对我影响很大”

“下断语是必须非常严谨的。就比如,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单单这句话是不对的,只有在特定的前提下,这句话才是正确的,因为在太阳系的很多星球,太阳都不是从东方升起的。”

“同样的,我们的学生在出去做法律工作的时候,也应当做到严谨。任何一个案子在真正到手之前,都不要做一个简单的判断,‘肯定是这样,一定是这样在,只有这样才行’,不一定的,生活有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所以切忌轻易下断语。”

                                                     “多方面的立体视角

从历史现象中看出文化内涵、法律内涵,将一个个简单的小故事变为富有内涵的法史小故事,郭老师的研究带给了同学们很大的启发,最重要的就是看待问题的视角。

郭老师说:“看待问题要从多方面、多角度的立体视角出发,就好比历史,从文化角度、经济角度乃至建筑角度等等所看到的历史都是不一样的。而同时,这些视角相互之间又会牵涉在一起。”

“因此,有效的思考要从多角度去看待问题。比如在思考一个案子的时候,就要思考如果自己是原告,会怎么做,如果是被告,又会怎么做。以及从法官的角度出发等等。由于所持的利益不同,所以就会形成不同的视角。这对于进行更有效的思考是有帮助的。”

【寄语】

必须要用自己的大脑看问题、想问题,永远用自己的大脑想事情,人跟人不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大脑,不要轻易地接受某一种说法、某一种思想。

 

作者:陈桢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