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服务
如数家珍丨复旦大学法学院教师藏书的故事(四)——法学前辈部分珍本遗墨一瞥
编者按语:
为了繁荣复旦大学法学院学院文化,凝聚复旦大学法学院教师群体浓厚的法律文化意识,复旦法学院特推出“如数家珍——复旦大学法学院教师藏书的故事”这一文化建设项目。
复旦大学法学院具有悠久的历史,复旦法学院教师的教育背景和学术谱系遍及近现代中国(包括大陆、港澳台地区)及美国、英国、俄罗斯、德国、法国、瑞士、荷兰、挪威、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在他们漫长的求学生涯和教学生涯中,接触并收集到大量的包括法律图书在内的珍本,这里面包括中外法学先贤名家的签赠图书,还包括中外名作的珍稀初版本。每一本图书流传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这批珍贵的图书本身就是中国教育史、中西交流史、中外法律史的一个组成部分。
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集中展示这批珍贵的图书及其背后的故事,既可以向广大师生、中外法学界、社会大众展示复旦法学院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可以提升复旦法学院的文化向心力,激发人们对法学的敬重之感和热爱之心,培养法律人的珍书爱书之情。
法学并非冷冰冰的教条,法学并非一门单纯的技术,法学更是艺术,法学家亦是践行法学之道的艺术家。法学珍本图书所反映的不仅有学术思想的深度,也有艺术作品所特有的美。
法学前辈部分珍本遗墨一瞥
——郑天锡本
作者:孙笑侠 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
应同事之约,我把弊斋“五书堂”涉及中国法学的部分藏品陆续晒出来和大家分享,包括签名本和信笺等墨宝,权作法律人学海拾遗的一个补充吧。
郑天锡原著并签赠Liverpool British Council (利物浦英国文化交流协会)图书馆的China Moulded By Confucius(《孔子模型之中国人》),1947年由伦敦Stevens&Son Limiited出版。由伦敦The London Institute of World Affairs资助并纳入The Library of World Affairs丛书出版。
China Moulded By Confucius封面
这是一本用英文撰写的书,作者另有汉语书名,扉页上有郑天锡先生书写的《孔子模型之中国人·华道西光》汉语书名。封面是唐代吴道子的《先师孔子行教像》。除导论之外,写了总体俯瞰、宗教、哲学、家庭、婚姻、友谊、艺术、结论。郑天锡先生于1947年11月3日,把这本书赠送给利物浦英国文化教育委员会图书馆。郑先生用钢笔签署“The British Council Library ,Liverpool , with compliment of the author, F T Cheng, Nov.3rd 1947”。
书籍扉页
郑天锡先生墨迹
The British Council(英国文化教育协会)是英国提供教育机会与促进文化交流的国际机构,总部设在伦敦。
郑天锡(1884-1970,Cheng Tien-Hsi),字云程,号茀庭,1884年出生,广东香山县人(今中山市) 。就是这位小村庄走出来的人,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法学家、外交家、哲学家。此时,他正担任中国驻英国大使。
郑天锡先生
郑天锡先生的英文几乎达到母语水平。他先后将中国法律翻译为英文,如《民法初稿》、《最高法院的判决》、《捕获审判所规则与审判》,中英文本《大理院判例》、《大理院判例讨论》、《暂行新刑律例》。他早年就读于香港皇仁书院,后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1907年, 24岁的郑天锡赴英国留学,开始了他两度赴英伦留学的经历。1909年开始专攻法律,1912年毕业于伦敦大学法律系,1913年回国。一年后,1914年再次赴英深造,在伦敦大学的专业是国际法,博士论文《国际私法中关于确定契约能力的法规》(The Rules of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Determining Capacity to Contract),1916年获伦敦大学法学博士学位。1917年回到香港从业律师。
近百年来,有法学背景的人当中,兼具政治与外交杰出才能的人并不多。郑天锡先生是其中一位佼佼者。他1918年自香港北上,成为他人生的又一转折点,这一年他应留英同学罗文干(曾任南京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长)邀请,在北京任北洋政府司法部法律翻译监督。1919年即任大理院大法官。1921年,他又一次转型,任中国出席华盛顿会议代表团专门委员,从法律界进入了外交界。1922年回国出任中国出席关税特别会议专门委员,法权调查委员会准备处处长,国际法权委员会代表,国务院商标局法律顾问。在北京期间,曾先后兼任北京大学、朝阳大学、法政大学等校教授。1928年来到上海,重操律师业,并兼任东吴大学法学院教授。1931年底,他被任命为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常任次长,1932年1月上任至7月,便改任司法行政部政务次长,他在国内司法界担任的最高职务。
郑先生的留英经历和国际法教育背景为他后来担任外交官奠定了基础。然而这不是唯一的因素。从他这本《孔子模型之中国人》,这是关于中国哲学和文化的书,足见郑先生的哲学和文化功底,从中可以看到一位中国外交官的文化自信。他是一位对中国哲学与文化有广泛涉猎的学者。他的研究兴趣还涉及文化艺术比较研究,还著有《中国文化与艺术》、《东方与西方》等等。1935~1936年在伦敦举行的国际中国艺术展览,是中国在海外宣扬中华历史和艺术的国际盛事。郑天锡以国民政府特派员名义,被派往英国主持“伦敦中国艺术品国际展览会”。期间,英国国王乔治五世、玛丽王后携皇室成员前来参观,均由郑天锡作陪讲解翻译。据说玛丽王后对其中一件宝物很感兴趣,请郑天锡先生给些解答,他作了解答之后补充说,该物在莎士比亚的诗中曾有提到过,于是气定神闲地把莎翁原诗背诵出来。玛丽王后听了,非常钦佩,从此建立了友谊。
郑天锡先生与玛丽王后(后立年轻人为郑天锡之子郑斌)
俗话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50岁的郑天锡重新走上法官的席位,这一次不是中国法院,而是国际法院。1935年10月被政府推荐并当选为国际联盟国际常设法院法官。1940年郑天锡离海牙避居中立国瑞士,并将国际常设法院的重要文件档案转移到瑞士首都日内瓦,使这些重要文件档案在二战期间得到保存。1945年二战结束后返回海牙,联合国第一次大会在伦敦召开,重新选举国际法院法官。他结束了为期十年的大法官生涯,后被选为国际联盟清理委员会委员。二战前,中国人担任过国际法院法官的只有王宠惠和郑天锡两人。同年返国,61岁高龄的郑大法官重新担任司法行政部次长。1946年,政府调驻英大使顾维钧出任驻美大使,郑天锡出任驻英大使,徐谟被提名为国际法院法官人选。1946年8月,郑法官任中国驻英国大使,他的这本签名书正是在担任驻英大使时签赠的。四年后,他于1950年1月去职,留居英国。1970年1月30日在伦敦病逝,终年86岁。其哲嗣郑斌博士( Bin Cheng),也从事国际法专业,在航空法领域享有盛誉,曾任英国伦敦大学航空法和空间法教授、伦敦大学法学院院长。
郑天锡法官(右三)和国际常设法院的同事们在一起
这本书可以说是郑天锡先生作为法学家的文化功底和杰出才华的象征,也是他作为外交官的文化交流使者身份的见证。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