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服务

初心不忘 | 法学院马忠法老师:教师始终是我希求的职业

发布日期: 2018年04月16日

系列活动前言

为响应学校2018年全面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钟扬式好老师’”活动和“研究生心目中的好导师”评选活动,进一步加强学院师德师风建设,推动全院师生凝心聚力,携手奋进“双一流”建设,学院组织开展了好导师风采展评活动,参访并宣传法学院研究生心目中好导师的先进事迹,激励广大导师更深入地参与到研究生德育工作中去,以学术造诣和人格风范引领研究生成长成才。

今天,我们推出的是马忠法教授的故事。

人物简介

马忠法,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技术转让法、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法、国际(公)法。

马忠法老师在华盛顿

前言

马老师办公室布置得很简单,一张办公桌,一个书柜,一张小沙发,几把椅子,采访就在这里进行。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相信刚刚迈入校门的那些年,教师是很多同学树立的第一个职业理想,长大后却只有一小部分人真正学为人师。而我们的马老师,人生第一份职业是一名中学老师,其后经历求学深造、投身法律实务,走过一段更容易闪耀的人生,却最终毅然回归校园,回到热爱的学术研究和同学们的身边。

马老师在接受同学采访

教师是我的第一份职业

马老师出身于安徽滁州一个普通农村家庭。1981年7月,他初中毕业。考虑到当时家中经济困难,恰逢国家改革开放初期中小学急需师资人才,他作出了人生第一个重要决定——放弃了安徽省滁州中学(首批9所省重点中学之一)的就读机会,进入安徽凤阳师范学校(现为滁州城市职业学院)学习,毕业后成为一名中学教师。四年基层任教期间,马老师影响和改变了许多学生,也坚定地践行着做老师的职业理想。

马老师回忆道,“孩子们那时的目标就是考上中专,因为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变成非农户口。”而他当时主教初中英语,始终尽心帮助同学们养成良好习惯、提高短板,那几年如愿考上中专的学生增加了很多。每天早起晨读是马老师自己的“必修课”,学生们耳濡目染,也逐渐养成了晨读的习惯——到他离开当初任教的学校时,太阳刚刚升起的清晨,校园周围的农田上就传来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

“但人总是想要去见见更大的世界,尤其是当你努力读过很多书之后。”为了提升教学能力以满足教学需求,马老师在授课之余坚持学习,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老师渐渐意识到,一辈子留在乡村教书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不读一次大学可能会终身遗憾。有此想法后,向来敢想敢做、目标明确的老师便开始抓紧一切可利用的时间自学参加高考,并成功考入安徽师范大学(安师大)。对并不富裕的马老师而言,放弃一份稳定的工作转而求学深造,需要莫大的勇气。入学后,老师通过家教收入和奖学金度过了大学四年的苦读时光,并于本科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留校工作。

好学之人对于读书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马老师渴望继续读书,便开始自学法律,还报考了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王利明教授(现知名民法学家)的研究生。虽然“首战失利”,升学之路遭遇挫折,但在接下来的四年间,出于对法律的热爱,他在从事大学英语教学之余仍然继续自学法律,并于1994年顺利通过了律师职业资格考试。马老师觉得自己对法律的学习或许真有一定的潜力,于是结合自己的语言优势,在1996年报考了复旦大学国际经济法方向的研究生。这一次,老师得偿所愿,与法律的缘分至此正式开始。

马老师在复旦国际法学科的创立者之一、著名国际经济法学家董世忠教授的指导下完成其硕士学位论文,该文于2002年3月获得了“2001年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奖”。考虑到年龄和生活的现实压力,马老师硕士毕业后直接投身法律实务,在一家待遇优渥的中外合资公司工作。又一个四年过去了,通过尽心勤勉的工作,老师认为解决了家人的住房、出行以及其他可以保障在都市过上较为稳定的生活的物质基础。“是时候遵循内心去做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了”,他作出了人生中又一重要抉择——为了重新成为大学老师,马老师报考了当时设在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的在职国际法学博士研究生,师从著名国际法学家张乃根教授。

谈到两位导师,马老师充满感激之情:董老师“收留”了他,没有硕士阶段的“录取”就没有后来的故事;而张老师以严苛出名,在其严格要求和潜心指导下,马老师下定决心辞职、专心学术。马老师如期完成了博士论文,后经修改出版,荣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类优秀奖。两位导师都对马老师的成长付出很多,都给他作出了榜样——董老师一直秉承“处处为学生着想”的育人理念和张老师则践行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指导原则,对他影响深远。博士毕业之后,马老师毅然拒绝了外资律所的高薪录用,争取到留校教书的机会,回归教书育人与学术研究的初心之路。

执教以来,马老师始终践行着人才培养、社会担当与学术理想的统一。课上,通过分享自己代理的案件传递知识,帮助学生们建构法律思维,为复旦法学院培养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法律人才做一份贡献;课下,老师广泛读书、参加各类学术论坛,在开放自由的学术氛围中潜心研究;而这些,于老师而言,是难以在条框桎梏与人情味淡漠的跨国企业中工作所获得的幸福。纵使辗转几个城市,经历数次抉择,却仍初心不变,可能也是源于教师职业带来的幸福感吧。

马老师在韩国开会发言

什么样的人可以称得上是一个聪明的人

小时候,我们就总羡慕“别人家的孩子”——他们总被夸之以“聪明”,似乎是一种源于基因的天赋——我们也很想变得聪明。当我们渐渐成长,生命开始出现多条路的时候,如何选择似乎更需要智慧,选的好的人也会被称赞为“聪明”。

那么到底怎样的人才是一个真正聪明的人?我们很疑惑。

在采访中,有着丰富人生经历、也面临多次重要抉择的马老师反复向我们强调:“一个人越是聪明,越能在更早的时候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可以尽早发现适合自己做的事情、并努力在喜欢的领域里不断做加法的人,谓之聪明。而一个人若总是摇摆不定,频繁变换工作,可能只会白白浪费时间。

老师感慨自己读完师范学校后的四年,其实是人生中最适合学习的黄金年华。那时在乡下教书,不得不将大部分时间用在教学备课上,而只能在教学之余的有限时间里弥补本该在高中阶段完成的高考科目。如果没有这段停留,也许人生会有所不同。如果当时去念了高中,曾经对生物的浓厚兴趣或许得以延续,而自己也许能在更有天赋的领域里作出更为突出的研究成果。

但是,谈及复旦执教前从事的法律实务经历,马老师认为是非常智慧的选择。如果没有那段实践经历,学术研究将有如水无源、木无根。老师坦言那段经历为其多篇学术论文与相关专著的撰写提供灵感和角度,其中也包括博士学位论文。

“做制度法学方面的学术研究,一定要亲自参与进去,千万不要只看理论。”在实践中更容易发现一些现实问题,借助于扎实的理论根基,将实务与理论结合,就能发现研究的思路和关键。老师在聊天中,也对我们提出了希冀,希望我们抓紧时间,珍惜纯净的校园学习生活,争分夺秒的去读书、去学习、打好法学理论基础,探索出最适合自己的那条路。

因为“人总是会被淘汰,会退出这个舞台,那么在退出这个舞台的时候,你给这个社会创造了些什么?有的人创造了财富。有的人做出了可能对下一辈人产生积极影响的研究。这就是每个人对自己人生价值的选择,有的人选择财富,希望在现实生活中享受到更多的福利,有的人选择填饱肚子,只要身体健康就安稳快乐,而有的人更追求一些精神上的财富,追求灵魂的自由。所以,了解自己内心真正的价值追求是最为重要的。”马老师从进入复旦之后,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潜心钻研,并乐于与同学们交流、分享他的人生感悟与所学所想。在一个单纯的环境中做一件简单的事,马老师的初衷应如是。

马老师在联合国总部拍照留念

在这个时代,做老师需要一点情怀,需要一点奉献精神

马老师在复旦曾经担任过三年的法律硕士辅导员,与学生的接触很是紧密。直到今天,老师还与指导过的学生保持着联系。学生遇到任何问题找到他时,他总能及时给予解答、安慰和帮助。教师不同于其他职业,尤其是大学老师,既需要花时间做学术研究,也需要在课堂内外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和毕业之后去公司或者律所的同学们相比,老师们的收入不是很高,尤其是在今天的上海,面对着高房价的压力下,那些坚守岗位的青年教师所拥有的,更多是一种奉献精神和安贫乐道的情怀。看着讲台下一张张单纯而对未来充满期待又迷茫的脸庞,他们眼里写着的满是需要与信任,逐渐地与一批又一批学生们建立起的深厚情谊,大概是将像马老师这样的好老师们留在校园最大的原因。

“你们需要我,我就在这里。”

说到这里,老师忍不住说到非常感谢自己的太太——无论自己选择怎样的路,太太都会全力支持,在家庭生活和子女教育方面尽心尽力,让老师得以没有后顾之忧,专心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但他仍然希望有一天可以在制度层面解决老师们物质上的压力,让更多热爱教师这个岗位的优秀年轻人可以没有太多顾虑的加入到这个大家庭里来。

法治在进步-——要做一个积极而聪明的法律人

在采访的最后,老师认真地对我们说,相较于他的二十多岁,我们生活在一个更好、更包容的时代,法治一直在进步,而且进步得很快。然而,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上出现很多对现行法治实施状况的吐槽和抱怨,这是人之常情。但是,我们作为专业的法律人,应当保持理智和清醒;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应该想着如何去解决,如何为建设更好的法治社会贡献一点力量,而不是随波逐流、满身怨气。老师呼吁我们要做一个充满正能量的法律人:“这是一个值得奋斗和期待的时代。”老师真切地希望学生能够什么事情都往积极的方向去想,多思考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国家、帮助这个时代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要做法治社会的积极建设者、参与者。

在谈及研究生学习的建议时,老师语重心长地强调“非常反对同学们刚刚进校门就跑出去实习”,尤其是非法学本科的学生。大部分人只是通过了研究生入学考试或者司法考试,法律知识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理论根基尚未打牢,还没有形成一定的法律思维,所以,更应该根据自身兴趣和求职目标的要求,充分利用好复旦大学提供的资源和平台,扎扎实实地打好专业基础,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而不是盲目地投入到实习中去,去做一些高中生就可以做的跑腿、打印、复印等工作。每个学子都应当学会珍惜自己的时间,要体现出自己将来作为一个法律人应有的抉择和价值。

“要做一个聪明的人,除了前面讲的‘尽早找到适合自己做的事情’外,聪明人还有一个重要的特质,那就是知道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情。你们现在的身份是学生,大部分时间应该用在在校学习上;虽然实习也是一种学习,也很重要,但不要本末倒置。”

马老师对自己的总结率性而为,“我是一个不成功的典型,但希望你们都能成为一个聪明的法律人。”他认为,自己是一个不聪明的人——在应该读高中时去读师范;在应该考大学时去中小学当老师(尽管那也是一段值得记忆的美好阶段);在应该读研究生时还在读本科;在应该读博士时,去了公司。等再回到高校时,已近四十岁了,顶着年龄的压力从讲师做起,因为对大部分高校教师而言,这个年龄早已深耕到教授、博导了,可以说自己的成长成本十分高昂。与大家分享这些,就是希望能够用自己的亲身经验来告诉学子们避免成长过程中不必要的代价。其实,就是这样一段段丰富的经历塑造了老师今天的优秀,因为初心不忘,马老师最终还是留在我们身边了。

后记

在采访的过程中,感受到马老师是一个非常平易近人且乐于与学生分享的人。投身教育事业几十年了,教导和帮助过的学生无数,是很多同学心中如父般的好老师。其实老师一直在努力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向我们传递着一个非常朴素但却总是被忽视的观念:读书改变命运。要珍惜时间努力读书学习,要做一个“聪明”的人,在适当的时间做适当的事情,并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事情,深耕下去,坚持做好量的积累,将来一定能够带来质的飞跃。

 

马忠法老师和采访同学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