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社团

【法檐讲坛】之【陈浩然:关于恶性犯罪的分析】

发布日期: 2015年07月11日

11月8日18:30我们有幸邀请到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浩然老师为法学院师生带来【法檐讲坛】第一期学术讲座,主题为“关于恶性犯罪的分析”。

无须讲稿,也不必正襟危坐,只需一瓶清水和一肚墨水,就开始侃侃而谈,滔滔不绝;陈浩然老师先以药家鑫事件、邱兴华事件以及郑民生事件等为例,说明犯罪越来越不可思议;针对这些愈演愈烈的恶性犯罪,陈浩然老师指出其背后的三个主要因素:

(1)迷信刑法严厉性,对刑罚的感受性和危机感减弱:并非刑罚越严厉,对犯罪的控制能力越强;意•贝卡利亚说过,“对犯罪最强有力的约束力量不是刑罚的残酷性,而是刑罚的必要性。” 83年严打,从快从严的形势政策,如流氓罪起步刑为十年,而强奸罪量刑却是三到十年,通过成本收益分析,强奸率自然急剧攀升;刑罚过于严厉、罪刑无法预知,将使我们对刑罚没有危机感,即丧失了对刑罚的恐惧;陈浩然老师引用刑法学中的撑骨裙原理,认为超过了必要性刑罚,只能恶化犯罪,正如德国著名的刑法学家弗兰茨•冯•李斯特的观点:“任何刑法对罪的威慑性过度追求的唯一结果,就是使犯罪向畸形化发展。”

(2)、社会平均心理对刑罚度的承受力增强:从马加爵到药家鑫药、郑民生、邱兴华、杨佳事件,人们已经对死刑已经接近麻木,对于恶性犯罪,人人喊杀,“不杀不足以平民愤”,人们对于刑罚不再有敬畏感;承受阈值不断增大。

 (3)、社会利益矛盾冲突没有一个正常的释放渠道:每个人都心知肚明,导致社会不稳定、社会矛盾激化的是我们周边有增无减的不公平与非正义;以杨佳杀警事件为例,从深层次看,它的发生并不是孤立的、一时的、偶然的,它折射出社会日益尖锐的各种矛盾,是各种矛盾高度集中的具体生发。这种矛盾不是一朝一夕、一点一滴的局部问题。只不过,杨佳凶猛地杀人犹如地下沸腾汹涌的岩浆迟早都要爆发,这是社会权力与非权力之间,强势与弱势之间的矛盾处于极不平衡的状态之下必然导致的结果。随着生存的压力越来越大,而社会释放矛盾的途径却越来越窄;既然幸福感的途径被杜绝了,那么刺激感上升到第一位,犯罪成为寻求刺激的最佳选择.

最后陈浩然老师指出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外部的人为力量是无法遏制、消灭自然犯的;犯罪有两大因素:一是社会上存在着犯罪机会,适合犯罪的条件具备,二是犯罪人内心赋予这些因素以刑法的价值;二者缺一不可;遏制恶性犯罪,不应该过度依赖重刑,这是形势政策的导向错误,注重疏导社会矛盾方是治本之策。毕竟,“任何一个目的过度的时候必然走向反面。”

整个讲座过程中,陈浩然老师贯彻其风趣幽默而不失睿智的路线,于诙谐语句中现真知灼见,引经据典而旁征博引,舌灿莲花以深刻真理;座无虚席的JB202不间断的笑声和掌声是最好的证明.

”百家争鸣法律真义,四方浇铸中华檐宇。”士不可以不弘毅,我们期待更多的有识之士能站在【法檐讲坛】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在中华大地上探索法治的前进方向,用我们的法律智慧和赤子之心合力浇铸我们希冀的未来。

 
来源:法学院团总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