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志让法学讲坛第三十六讲“国际关系与国际法的对话———重新理解中国条约行为的身份与规范意义”讲座成功举行

发布日期: 2018年12月21日

2018年12月14日晚上18:30-21:00,主题为“国际关系与国际法的对话———重新理解中国条约行为的身份与规范意义”的学术讲座在我校江湾校区法学楼202会议室成功举行。讲座由台湾政治大学袁易教授主讲,从国际关系与国际法的学科对话角度,重新理解中国条约行为之身份与规范意义并从以下两方面讲述了本主题。

首先,结合 Alexander Wendt及H.L.A.Hart的理论观点,勾勒出一个分析框架,进而来阐释中国参与国际防止核武扩散建制的条约行为。强调通过结合身份互为主体性(inter-subjectivity) 与规范能动性(normative agency)这两个因素的相互作用,运用这个分析框架来解释中国如何建构参与国际防止核武扩散建制(nuclear nonproliferation regime)的身份,针对有关条约、协议所采取立场以及其策略考量之规范意义。

其次,以中国参与国际防止核武扩散建制的进程为例,展示国际关系理论与国际法的联结作用,藉以凸显两学科对话的时代意义之所在,拓展我们论断当年中国重要决策的认识。藉由Wendt及Hart理论观点,凸显规范化与规范性的双重属性,藉以阐释中国参与国际防止核武扩散建制中的身份及规范意义。

在问答环节,与会人员就规范化和规范性的区别、选取哈特的理论作为研究是否在战略上会吃亏、除了以中国如何建构参与防止核武扩散建制的身份作为研究还存在哪些同类议题及哈特的理论是否可为除缔约国之外的其它主体如局外者、武装组织在《核不扩散公约》下提供身份正当性等问题与袁老师展开了热烈探讨,袁老师也从各个维度作了详尽回应,整个会场研讨氛围浓烈。

最后,袁老师对与会同学提出了殷切期望:现在是用理论进行实证探讨的最好时代,我们应积极吸纳不同理论,启迪自我。

本次研讨会由我院马忠法教授主持,我院陈立老师,二十多位本科生、硕士、博士研究生共同参加。

袁易教授,台湾政治大学教授、台湾大学兼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政治理论、社会建构论、军备控制与国际安全、两岸关系等。获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曾任美国蒙特利防扩散研究中心东亚防扩散计划访问学者,以及美国布鲁金斯研究院东北亚政策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著有《中国遵循国际导弹建制的解析》,以及主编Rethinking New International Order in East Asia, Is There a Greater China Identity? Security and Economic Dilemma, Cross-Strait at the Turning Point: Institution, Identity and Democracy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