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风采

开学典礼 | 王志强:与自己不同的人,我们如何相处与自处?

发布日期: 2021年09月18日

与自己不同的人,我们如何相处与自处?

法学院院长 王志强教授

各位同事,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

首先,我谨代表复旦大学法学院,热烈欢迎4422021级新同学加入复旦法学院。因为疫情影响和防疫要求,今天有一些同学还未能到校,许多同学不能在现场参加开学典礼。不过,无论境内境外、线上线下,从此大家都会拥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复旦法律人。同学们在过去一年多的特殊情势下坚持学习,以良好地状态实现学业的进展,值得我们用热烈的掌声为大家点赞!

来到复旦和法学院,你们一定满怀骄傲和成就感,同时也会充满期待和好奇心。即使本科已经就读于复旦和法学院的同学,也要面对完全不同的学习阶段、进入新的班级群体。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不是学业问题,而是一个更朴素的问题:面对可能与你如此不同的周边人群,大家如何愉快地共处?

从小处说,这个问题与同学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对于没有住校经历的同学,生性怕冷的你可能要面对一个空调打到20度才能存活的室友。从大处说,世界和中国所经历的变局,阶层分化、思想多元,日益挑战、动摇、甚至一定程度上已摧毁了大家此前习以为常的许多共识,一言不合的互撕升级、退群散伙,各种小船说翻就翻。个人如此,国家亦然。但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作为一个个不同的群体,毕竟是需要群居和合作的。我们如何相处和自处?

首先,我们需要学习和而不同。古人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说,有修养的君子不必跟从附和他人的观点,会坚持自己的立场,但他们能保持和谐开放的心态,与他人融洽相处;而小人则会人云亦云、比周附和,但根本上并不能和睦协调。更等而下之者,会拉帮结派、党同伐异、恃强凌弱。

在生活中,能够宽容的心态是一种气度和能力,它不是无原则的绥靖退让,而是因为有更大的视野和理想,通过求同存异来团结他人和凝聚共识,成为生活中温润之君子、事业上引领之楷模。大家要学习的法律,本身就是一门谋求和而不同的学问,让人们通过辩论表达观点,通过商谈达成共识,通过合议形成规则,通过程序解决争议。这些过程都需要我们有开放的心态、包容的立场,因为绝少案件会以你死我活的方式收场,而是寻求规则之治下的长续共存。今天,我们在人类面临的许多共同危机面前,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想,正是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理念总结。

其次,我们需要学习换位思考。大家都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真正能实现并不容易,因为这里的“己”,不是现在的你,而是设身处地在对方的情境下你自己会有的状态。当你臧否人物、指点是非的时候,你的身份、地位和利益会深刻影响你的立场。时过境迁,当你身处对方的状态下,你是否真的能做到更好?理解来自于想象力,更来自于你的阅历和努力。

法学院的训练,会让你从任何一个简单案件中,就不难看到作为检察官、当事人、辩护人和法官等各方参与者有着怎样不同的视角和心态,大家很快就能体验到换位思考的必要性。你可能会感慨于庄周与惠施关于“子非鱼”和“子非我”的无穷诘问,而关于人与人之间能否实现共情,你有怎样的经验和体认?大而言之,在中国崛起、世界变局的今天,我们能否超越唯我独尊的狭隘民族感情,更多地体会和理解这个世界的多元?这其实还需要我们不断积累经历和反躬自省。

最后,我们还要学习恪守底线。这两天,城管执法摔伤老人、败诉当事人射杀律师,引起舆情民愤,因为暴力是许多人不能容忍的底线。那么,暴力在何种情况下可以正当化?有人说是法律。现在常说,法无禁止皆可为,法律就是行为的底线。那么,只要不犯法,你真的就会为所欲为了吗?

基于本能、常识和各自的经历,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底线,也就是墨子说的百人百义。那么,你是否赞同他倡导的“天子唯能一同天下之义”?同时,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底线的标准也并不相同。时空变迁、价值对立的时候,一个族群的旷世英雄,可能是另一个群体、另一个时代具有争议的反派,甚至十恶不赦的罪人。那么,我们的价值底线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又如何坚守?这些,我想正是你们来到复旦和法学院需要勤学、慎思、明辨和笃行的道理。

同学们,你们已经开始的在复旦和法学院的生活,是大家要面对和体验的一个新世界,你们会面对许许多多与自己不同的人。和而不同、换位思考和恪守底线的心态,我想会有助于大家更好地融入和体验这个新世界,也适应我们这个充满变化和差异的时代。

祝愿大家在复旦和法学院安康愉快,进展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