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风采

开学典礼 | 林宸宇:热爱之事业,向往之生活

发布日期: 2021年09月18日

热爱之事业,向往之生活

法学院2021级博士生 林宸宇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我是2021级环境法方向的博士研究生林宸宇,很荣幸今天能作为新生代表发言。

其实对于复旦法学院来说,我已经不是个新人了。我在法学院度过了毕生难以忘记的本科时光,最后通过第一期卓博计划,作为直博生,选择继续留在复旦攻读环境法方向的博士学位。因此,过去两个月,有一个朋友一直在和我讨论她毕业后是否应该读博的事情。她十分优秀,绩点名列前茅,也热爱阅读、喜欢写作,对学术也有些兴趣,在我看来她完全有能力可以克服博士期间的困难。但她却在过去两个月,因为这个问题辗转反侧、常常失眠。我与她谈过许多次,一开始我以为,像其他人一样,她只是认为卓博计划机会难得,而未来的导师学识渊博、待人真诚,但同时也不确定自己是否具有学术潜质,不知道能不能坚持下来、顺利毕业,才迟迟不能下定决心。但后来我慢慢发现,其实她的症结在于,她并不知道自己未来向往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模样。

在座的各位同学,不管你处于哪一个年级,或许都可以问问自己,当你踏出大学这座象牙塔,你希望拥有什么样的生活呢?其实每种选择都没有对错,也没有好坏,我见过几乎天天加班到凌晨两三点、却依然干劲十足、对生活十分满意的律师同学,也在法院遇到过宁愿放弃高薪职业、投身司法岗位的法官老师,也认识一些扎根祖国基层、为偏远地区奉献自己的前辈,更不用说我们身边这些虽然顶着“青椒”压力却依然醉心学术的老师们了。我想,每种生活,只要不违法犯罪、虚度光阴,都各有存在的意义。那么,关键在于你的选择。

回到我自己,许多朋友评价我是一个做决定比较果断的人,其实只是我在大三的时候就对未来的生活有一个大概的取舍。我知道,我作为一名复旦人,作为一名党员,这两个标签意味着许许多多的期望。它们期望我,真正地把国家前途与个人命运紧紧相连、同频共振。

可是,知易行难啊。因此也有许多人问我,为什么要选择环境法这样一个冷门的学科?我出生在福建,许多人不知道那是一个森林覆盖率全国最高的省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或许福建的孩子对大自然有着天然的亲切与热爱。

我仍然记得,2017年的冬天,我人生第一次感受到了雾霾的威力,“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上海的繁华现代纵然十分具有魅力,但我却还是更向往绿水青山。其实当经历了新冠疫情的居家隔离之后,大家都更能感受到,不管科技如何发达,技术如何成熟,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能通过互联网呈现在我们眼前,我们都更加青睐走出家门、亲身体验,感受异乡的风和阳光。因此,当我逐渐在复旦的课堂上、在社会实践中意识到空气污染的严重、气候变化的威胁、生物多样性降低的不可逆转时,内心的热爱本能地将我引上这条人迹罕至的小路。

由于国情与体制,我们国家的环保路径也十分具有中国特色,保护环境、建设美丽中国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在大一的暑假,我作为新生骨干培训班的一员,去往宁夏进行社会实践,我们参观了吴忠市盐池县的一个防风固沙示范基地,尽管那里已经不再满目黄土,但风仍然裹挟着沙砾吹疼了每个人的脸,当地工作人员告诉我们,20年前,全县草原的沙化面积一度占到80%;一场风沙从秋后一直刮到立夏,风沙最大时,面对面都看不清人。现在,林木保存面积超过400万亩,已经基本上看不到流动沙丘了。

由此可见,环保实践发展得飞快,但环境法理论又如何呢?尽管这几年环保法治不断加速发展进程,但环境法还有许多研究领域处于空白,理论总是落后于实践的发展,这样的状况亟须改变。因此,怀着这样的责任和自己对生活的想象,我选择了环境法、选择了留在复旦。我希望能更多观察我们脚下这片拥有几千年文化的土壤,希望自己能为寻求一条真正适合它的环保法治之路而努力终生。

当然,我同时也清楚,为此我要放弃什么,但我并不后悔。在复旦的本科四年,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复旦的包容,无论你选择什么样的人生,复旦都不会简单的用“好”或“差”评价你,而是给予你平台和资源,鼓励你勇敢逐梦,活出自己的精彩。在这种氛围下,我经历了大一时“遇到什么都想要”,再到大二时“遇到什么都不知道自己想不想要”,再到大三最终能够学会有所取舍,走的更加坚定和从容。因此,希望在座的你不要给自己设限,经历过“自由”的全面体验,方能用“无用的方法论”找到最终的答案。

红尘滚滚,时光易逝。最后,希望大家都能早日找到热爱之事业,向往之生活,在复旦的短短数载,无悔青春。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