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讲座回顾 | “国际法学术周”系列讲座(三)——当代中国国际法基本理论的传承与创新

发布日期: 2022年12月03日

20221129日,由复旦大学法学院主办的“国际法学术周”系列活动第三次讲座成功举办。本次讲座的主题为:“当代中国国际法基本理论的传承与创新”,由复旦大学法学院特聘教授张乃根主讲,上海大学法学院李本教授担任与谈人,并由我院马忠法教授担任主持人。逾两百名复旦大学校内外师生、实务界人士在线参加了本次讲座。

Part 1主讲人讲座环节

张乃根教授首先指出研究当代中国国际法基本理论的传承与创新的时代背景:中国的巨变深刻影响着世界及其大变局的走向。与此同时,中国坚持对外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应体现中国和平外交和人类共同利益的国际法及其基本理论创新,势在必行。创新,离不开传承,我们中国国际法学者需要传承已有400多年历史的近代国际法,更要传承中华人民共和国70多年来的理论与实践。

张教授紧接着回顾和梳理了近现代国际法学史,并将开创性或创新性的国际法基本理论放置于一定的国际关系或历史条件下,理解其与时代的关联性及其相比前人的新颖性,并从中引出三点对当代中国国际法基本理论创新的启迪。第一,调整主要为国际关系的国际法,因特定国际关系而生,又为其所用。第二,不同时代的国际法及其基本理论创新,都不同程度伴随着国际关系中大国或强国重心的变移。第三,近现代国际法基本理论的创新性,都得到普遍的公认。理论创新需要自信,而非固步自封。

张教授认为,当代中国国际法基本理论的创新,不仅应从近现代国际法基本理论的先前创新中得到启迪,而且离不开自身的传承。从周鲠生、王铁崖等中国国际法学界开创性地从国际发理论上阐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纳入国际法基本原则体系,到“三个世界”理论、“和谐世界”理论的国际法基本原则的进一步探索,这些探索最能体现中国外交的特色。传承国际法基本原则的学说这一主线,应是当代中国国际法基本理论的进一步创新方向。

近年来,中国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新主张。这是在国际关系中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之际,提出的具有引领性的全球治理方案。中国国际法学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涵盖的丰富的国际法理论作了全面深入的阐释,从国际法原则的思路,传承以国际法基本原则的阐释为中国特色的国际法理论。张教授指出,如何守正创新,进一步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制度化及其国际法基本原则的理论,是中国国际法学需尝试的工作。张教授在会议中分享了他的初步探究成果,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可以转化为如下新的五项国际法原则:持久和平原则、普遍安全原则、共同繁荣原则、文明共存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最后,张乃根教授谈到了自己未来的研究方向和计划,鉴于国际法原则在国际法理论中的根本性和重要性,张教授表示自己将来会在国际法原则研究领域继续深耕不辍。

Part 2与谈人评议环节

张乃根教授的主体演讲部分结束之后,李本教授结合张乃根教授讲座内容,对特定国际关系变化驱动国际法理论创新的理论,从国际货币法领域进一步验证。对于国际贸易领域国际收支失衡的问题,中国创新性地提出构建超主权货币,并以此作为国际储备和贸易的结算工具,从而形成全球性的良性货币流通,根本上解决贸易问题。李本教授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对应到国际法上也属于一种超主权的理念,从而启发我们将两者进行结合进行进一步思考:超主权货币是否可以作为一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中关于货币领域的创新点?

随后,对于目前国际关系中“三大世界”体系被中美博弈所取代的现状,李本教授提出国际法应该考虑到国与国之间的利益细分和利益融合,设计出更加具有包容度的条约和规范,努力打破修昔底德陷阱,实现世界各国的共同繁荣。结合本次讲座的核心议题,李本教授寄语希望能有更多的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领域与掌握国际法话语权的西方国家学者讨论中国国际法理论,使得中国国际法理论的创新性得到普遍公认。

Part 3问题交流、回应环节

在问答环节,参会成员积极提问,张教授就参会人员提出的中国与西方国际法学界之间研究重心存在较大差异,从而是否会导致中国国际法学界的研究不能得到世界认可,以及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在理念和制度方面的连接点等问题耐心做出回应。李本教授也就超主权货币的实施和效力问题给出了详细缜密的解答。

Part4主持人点评、总结环节

在这一环节,主持人马忠法教授对张教授在百忙之中给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并以自己的学术态度和规划给后辈学人带来激励的讲座和李本教授结合自己具体的研究领域进行深入而又富有启发的与谈表示衷心感谢,并对学术周期间进行会务和讲座服务的工作团队表示谢意。讲座最后,线上会议室成员对主讲人、与谈人和主持人表达了诚挚的感谢,本次线上讲座历时两个多小时,最终圆满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