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战争与和平法》(全三卷)译著发布会暨百年变局下的中国国际法理论问题研讨会

发布日期: 2022年11月15日

2022年11月13日8:30—12:00,由复旦大学法学院主办的《战争与和平法》译著发布会暨百年变局下的中国国际法理论问题研讨会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根据国家疫情防控政策的有关规定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讨会分为发布和理论研讨两部分,分别由复旦大学法学院蔡从燕教授与马忠法教授主持,复旦法学院院长王志强教授、上海人民出版社副总监徐晓明编审、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马呈元教授(中文首版《战争与和平法》(三卷本)主译者)、厦门大学法学院徐崇利教授、吉林大学法学院院长何志鹏教授、浙江大学法学院罗国强教授、复旦大学特聘教授/校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张乃根教授、复旦大学法学院青年副研究员蒋超翊及翻译团队的华东政法大学中国法治战略研究院王秋雯副教授、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讲师赵建福博士、安徽财经大学法学院讲师胡玲博士和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荆鸣博士等出席了研讨会。来自国内各高校、各实务机构的一百七十余名师生线上观看、参与了此次研讨会。

研讨会上半程议程为各位领导、嘉宾的致辞与译者介绍。复旦大学法学院院长王志强教授首先做开幕致辞,对《战争与和平法》译著的发布表示祝贺。上海人民出版社副总监徐晓明先生介绍了译著的出版历程以及克服的困难,强调出版经典名著《战争与和平法》的新译本是公益事业,是造福人类的、传至后人的伟大事业。随后,马忠法教授介绍了格劳秀斯的生平,阐释了其三部国际法著作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并指出格劳秀斯国际法思想以自然法为底色,而实证国际法思想也在本书中初见端倪。同时《战争与和平法》也有内容与形式的时代局限,比如论证资料并未涉及彼时的现实例证,最后阐明了《战争与和平法》对于百年未有之变局下我国国际法发展方向的启示。接下来,王秋雯副教授、赵建福老师与胡玲老师依次分享了翻译体会及对格劳秀斯国际法的认识,从文明与文化的角度解析格劳秀斯的自然法思想的理论基础及其现实意义。马呈元教授对马忠法教授及翻译团队表示了祝贺,并对徐总监及出版社表示深深的感谢。马教授回忆了他自己翻译国内首版《战争与和平法》的经历,认为静下心来翻译大部头作品的热情非常难得,并对此部译著未来的完善提出了建议。最后,张乃根教授追忆了国际法学界数十年来翻译事业不断发展的历程,肯定了此部译著的出版是值得铭记的历史功绩,这部人类文化交流中的不朽之作的中文译本,对推动中国国际法理论的研究,意义深远。


研讨会下半程议程为专家论坛。罗国强教授分析了格劳秀斯国际法思想中的两个重要观点,即:国际法是自然国际法与意志国际法的结合,战争的重要目的是和平,认为当今我们应在由战争向和平的发展中积极发展和平法,在借鉴西方国际法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中国的国际法理论。随后,徐崇利教授以国际法与国际关系的学科交叉视角,批判性阐释了国际法类型化之演进理论,并介绍了共处国际法与合作国际法之细分,最后提出要警惕西方暗含位阶扩张的理论。接下来,何志鹏教授认为翻译团队做出的工作面向未来、具有时代意义,指出了国际法的螺旋上升规律,同时也期望中国学术界出现更多自己的继往开来的体系化理论著作。张乃根教授围绕着“当代中国国际法基本理论的传承与创新”一题,提出调整主要为国家间关系的国际法因特定国际关系而生,又为其所用,理论创新需要自信而非自封,在介绍了当代中国国际法基本理论的传承之路后,张教授指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为中国国际发及其理论创新提供了条件,创新应当满足理论、实践与公认三个维度。最后,蒋超翊副研究员就“中国如何有效影响国际法规则制定”这一主题,从方法论与实证研究的两个维度,结合三个典型案例,分析了中国有效影响国际法规则制定的三组条件。

研讨会的最后,复旦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张灯与徐子淳同学向专家老师们请教国际法与马克思主义和国际关系相关问题,张乃根老师细致解答,研讨会在热烈的讨论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