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术活动
  • 首页  学术活动
    • 2024.10.30
      时间:2024.11.12 12:00-14:00地点:复旦大学江湾校区法学楼301室主持人:朱 丹 复旦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主讲人:杜 明 英国杜伦大学法学院教授评议人:蔡从燕 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梁 咏 复旦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蒋超翊 复旦大学法学院青年副研究员内容介绍:在西方新冷战思潮蔓延,大国竞争重返国际政治舞台的时代背景下国际话语权的争夺成为国际竟争的焦点,而如何构建中国国际话语体系则是中国崛起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命题。本学术报告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和多边贸易体制的关系为例展开,探讨中国在国际经贸规则领域如何建构和论证既符合中国国家利益,又有逻辑基础支撑的学术话语体系。
    • 2024.10.30
      时间:2024.11.8 12:00-14:00地点:复旦大学江湾校区法学楼 301 室主持人:朱 丹 复旦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主讲人:万 立 华东政法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评议人:蔡从燕 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何 驰 同济大学法学院讲师内容介绍:一个经由翻译而生成的概念往往出现“形旧义新”的现象。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常常借用既有(政治、文化)词汇之词形的同时,涤除该词汇之旧语义,而注入新语义,以此完成“新概念”的创制。这种“借旧瓶装新酒”的做法在晚清国际法翻译中尤为典型,并产生了不容忽视的政治、外交影响。1864年美国传教士丁韪良(W. A. P. Martin)所译《万国公法》将国际法上的vassal sates、sovereign states、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等三个概念分别译为“属国”“自主之国”“保护”,与藩属体系及其背后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实现榫接,但剥离了译名的旧含义(藩属)而注入新含义(国际法)。这一译法帮助日本以诡辩的方式将琉球割离中国藩属体系。“形旧义新”,这就是“翻译的危险”。在新概念、新文化生成的过程中,谨慎应对“形旧义新”的危险,有助于真正实
    • 2024.10.30
      时间:2024年11月1日晚 19:00-21:30地点: 复旦大学法学院3楼 模拟法庭主办: 复旦大学法学院刑法学科主讲人:李长坤刑法学博士,现任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副庭长,三级高级法官,上海法院审判业务专家。主持人: 汪明亮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致辞人:杜宇复旦大学法学院院长与谈人:金泽刚 同济大学法学院教授欧阳昊 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部主任裴长利 上海至融至泽律师事务所主任袁国何 复旦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喻浩东 复旦大学法学院讲师
    • 2024.09.30
      时间2024.9.23 12:00-14:00地点复旦大学江湾校区法学楼301室主持人朱 丹 复旦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主讲人陈一峰 北京大学法学院长聘副教授评议人何 驰 同济大学法学院讲师蒋超翊 复旦大学法学院青年副研究员刘思竹 复旦大学法学院讲师内容简介叙事是重要的国际法权力实践。国际法叙事是多元的,在规范文本、机构、学科、政治外交和社会多个不同层面并行展开并相互作用。国际法学科叙事是构建学科正当性的核心场域,也是学科神话不断被创造和再创造的场域。探讨国际法叙事的结构、逻辑、模式,有助于分析国际法的意义生成机制,进而揭示国际社会经由国际法的权力政治过程。当代国际法叙事常常是建立在一个线性的、进步的、目的论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之上。国际法叙事充满斗争,这既是世界秩序和愿景的斗争,也是全球治理领导权的斗争。国际法话语权既包括对国际法造法的影响力,也包括构建国际社会愿景、规则和秩序的领导力。从叙事学理论探讨国际法,有助于检视国际法故事的言说、交流、传播、接受、抵制的权力实践,并更好的探索运用国际法的策略、方法和路径。